中新网四川新闻1月25日电 (陈相 刘跃先)稻城县作为四川省39个欠发达县之一,发展不平衡是稻城必须面对的一个突出矛盾。为此,泸州市纳溪区结对帮扶工作队把托底性帮扶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头,树牢底线思维、鲜明问题导向,将稻城发展的短板拉到聚光灯下,重点抓住“怎么帮”,聚“纳”智、汇“纳”力托举起稻城群众稳稳的幸福生活。
“关心+热心”践行援稻宗旨。泸州市纳溪区结对帮扶工作队始终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从群众关心的焦点、关注的热点中找准帮扶工作的切入点,全力以赴办好民生实事,让结对帮扶更有“温度”。通过“四下基层”、遍访到村,工作队了解了群众在用水、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围绕民之所需、民之所难精准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安排援建资金重点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教育医疗救助、自来水厂建设等民生项目,努力把“民生清单”变为群众的“幸福账单”,不断增强藏族地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精心+信心”突破发展瓶颈。工作队始终坚持把三产融合、全面振兴作为帮扶工作的核心,围绕托底性帮扶《十条措施》进一步坚定走特色发展道路的决心。针对稻城旅游业和特色农牧业两大特色优势资源,通过精心论证、合理布局、创新模式“三步走”,致力于乡村旅游、特色种养产业、农特产品营销等关键节点建设。采取“点—线—面”带动,打造“重点乡镇+示范园区”“中心村+规模产业”示范发展样板,全力以赴实现稻城全域、全链、全面高质量发展。
“尽心+耐心”培养本土人才。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支撑,稻城“人难引、才难用、根难留”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工作队创新“稻穗”人才工作品牌,实施“本土人才”培育战略,通过“传帮带”“大调训”“广交流”三大工程,尽心健全本土人才“成长链”,力争实现“培育一个人才、兴起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的链式反应,使本土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工作队始终继续和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精神,通过学藏歌、说藏语、进藏家、帮藏农等“贴心”活动,巩固泸州、甘孜州“两州”,酒城、稻城“两城”亲情,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力同行,加快稻城现代化步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