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三台:科技赋能 抢占纺织服装产业“智”高点
2024年04月25日 13:3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5日电 (刘玉明)纺织鞋服产业是绵阳市三台县的传统支柱产业,产业规模突出、门类齐全、科技水平较高。近年来,为加快纺织鞋服产业从“制造”迈向“智造”,三台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工程,加快动能转换、激活发展潜力,以“真金白银”调动纺织鞋服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信息技术,加快智能化改造升级步伐,全方位提高核心竞争力,一大批纺织鞋服企业通过科技创新焕发勃勃生机。

  数字化转型升级 降本增效提升客户粘性

  伴随扎扎机声,一匹匹光洁的布匹从端口流淌下来,经过自动化滚筒,形成一卷卷成品。“我们坚持差异化定位,利用数字中台,对原材料采购、生产调度、制造流程、设备、效率监控、质量管理、产品溯源等环节实现生产数据实时采集与监控。”绵阳亿和君美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部长李兴其介绍,作为鞋服产业的前端,公司产品主要以高端工装军品面料生产为主,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管理系统,将传统的纺织工厂打造成数字化、自动化、精益化、人性化的现代化纺织工厂。

  李兴其介绍,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企业有效解决当下市场需求,做到全平台打通,小单起订、快速反应、柔性化生产。“目前我们年产量达到1600万米,其中供应佳联(佳禧)占比在10%左右。”李兴其说。

  同样,作为纺织鞋服产业的前端企业,成立于2004年的绵阳佳联(佳禧)印染有限公司通过持续的技改扩能和技术攻关,以工装加迷彩为指向性的产品定位,逐步成为四川及重庆片区的龙头企业。在该公司的展厅里,陈列的各种军用迷彩面料琳琅满目,这些产品深受全球80多个国家青睐。尤其是“军用防红外迷彩隐身面料”,是佳联(佳禧)从行业中突围的拳头产品。

  “在可见光400纳米到1250纳米紫外光波段,可以实现在红外线瞄准镜、夜视仪下暂时隐身。”绵阳佳联(佳禧)印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岷山介绍,公司在迷彩和工装面料印染这一细分领域有着显著的竞争实力,具有较强的“客户粘性”,这一切都得益于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和智能化改造。

  这段时间,佳联(佳禧)的生产车间正忙着更换新的生产线。这次技改将采用最新技术,打造精益化、自动化、人性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智能制造印染新工厂。据介绍,技改完成后,可提高生产效率40%,降低能效30%,在节能减排上更进一步。同时,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产能在全国占比将达到10%以上。

  据了解,为激活纺织鞋服产业智能制造动能,三台县先后支持引导佳联(佳禧)、鸿星尔克等龙头企业与西安工程大学、四川纺织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推动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产线智能化改造 撬动产业发展新动能

  在鸿星尔克(绵阳)实业有限公司车间的智能缝纫机前,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一片片布料在人机密切配合下,渐渐成型。

  “新式智能缝纫机能通过微电脑智能处理,实现生产调控和品质监测,有效提高生产效能约30%以上。”公司生产总监徐志云介绍,企业与SAP、IBM等公司合作,融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运用,打造数字化核心竞争力,同时在品牌、产品及服务方面持续发力,效益不断攀升。

  不只是基础设备,在该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全自动裁剪拉布机在裁床上拉直铺平布料;智能服装切片机自动将布料裁切成生产所需的形状大小;一块块布料裁片正在智能吊挂生产线上匀速滑动,根据智能系统分配至相对应的工人身边……智能化设备贯穿生产全程。

  鸿星尔克(绵阳)实业有限公司着力打造智能化生产车间仅是三台县纺织服装企业“智改数转”的缩影,在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大潮里,三台县鞋服企业纷纷加快全产业链改造升级,提升设计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位于该园区的翰彬霖鞋业有限公司,引进柔性视觉引导机器人冷粘自动成型线,可快速实现新鞋高精度三维建模和涂胶轨迹自动提取,每月可生产4万双鞋。

  看好三台县纺织鞋服产业的发展前景,位于三台鞋服产业园区的安吉纳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于2022年追加30亿元投资,建设全省首个服装智能制造数字化产业园。目前该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配套功能设施正加速推进完善,产业园全面进入后期装修阶段。该公司行政总监邓华介绍,项目标准厂房全面建成投产后,可容纳20条服装生产线,均使用全自动、智能化设备进行生产,可实现年产成品衣服1500万件,成品鞋500万双。

  据了解,截至目前,三台县拥有纺织鞋服类企业50余户,实现年工业总产值50亿元以上,并成功创建全省唯一的“四川省功能职业装(工装)基地”“全国纺织服装产业示范园区”,纺织鞋服产业集群被评为全省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