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19日电 (欧阳漆) 自进入汛期以来,汶川县积极组织网格员队伍开展宣传教育、隐患排查、巡查值守、险情上报等工作,通过线上“网格通”平台排查处置涉汛小微隐患、微事快办267件;线下按照“3小时一调度、8小时一汇报、24小时不间断”应急响应制度,排查上报较为紧急重大防汛隐患险情291件,重大复杂事件转派部门18件,“线上+线下”齐发力,无死角、全方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近日,在汶川县灞州镇汛期“技防”演练活动现场,灞州镇党委副书记马越告诉记者,灞州镇投入4万元构建了灞州数字乡村平台模型,将每个灾害风险点附近居住群众按照级别进行分组,在有风险隐患和现实危害时,通过电信“天虎云呼”平台精准实现对当地群众的“喊醒叫应”。据了解,今年1月,灞州镇启动开发了灞州镇数字治理平台,通过电信“天虎云呼”应急广播,确保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能够通过广播和固定应急电话,及时通知群众。在“技防”演练过程中,针对有群众无法接听电话的情况,“微网实格”的网格员会立即进行现场核实和协助群众转移。
在位于灞州镇下庄村的泥石流灾害监测点,网格员陈吉军手持记录本,认真记录每一次巡查情况。“每次巡查,我们都要仔细检查每一处可能存在的隐患。”作为网格员,他深知责任重大。在巡查过程中,陈吉军和同事们不仅检查了地质灾害点、高陡边坡等危险区域,还对河道、排水设施等进行了全面检查。他们使用测量工具,仔细测量水位、流速等数据,确保各项防汛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据悉,汶川县各镇结合网格日常巡查工作,根据降雨情况,不定时开展防汛减灾检查,确保实现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的闭环管理。并积极完善各村(社区)的防汛应急预案,提升防汛减灾组织保障,对编织袋、绳索、铁锹等物资进行全面盘点检查,不定期对排水泵、手电筒、喇叭等设备进行抽查试用。仅灞州镇就划分了26个综合网格,配备26名综合网格员和45名微网格员,储备编织袋、铁锹、雨衣等防汛物资4873件。
汶川县全面实现“人、物、事”的立体化划分,构建“全域覆盖、纵横贯通、网格联动”的治理格局,汶川县共划分314个综合网格和122个专属网格,并在综合网格和专属网格的基础上再次精细划分了1290个微网格。在下一步工作中,汶川县将持续以网格化管理为依托,全面落实各项应急响应机制,做好队伍建设、物资储备、技术指导等工作,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确保汛期各项安全工作万无一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