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成都师范学院:36名退伍毕业生集体上演“最帅变装”
2024年06月22日 12:0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22日电(王爵)近日,在位于成都市温江区的成都师范学院2024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4516名学子齐聚一堂,共同迎接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在这场盛大的毕业典礼上,一群特殊的毕业生以他们独特的方式,成为了全场瞩目的焦点——他们就是36名从全国各地退伍归来的成师毕业生。

  36名特别毕业生上演“最帅变装”

  “太出彩啦!”在学位授予仪式上,36名从全国各地退伍归来的毕业生,在全校师生的注视下,集体脱下学士服,露出里面整齐划一的军装夏常服。这一举动,瞬间便点燃了现场的气氛,台下师生们纷纷起立鼓掌,为他们的勇敢和坚定的别样人生喝彩。

成都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杜伟为退伍毕业生授位。成都师范学院供图
成都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杜伟为退伍毕业生授位。成都师范学院供图

  这不仅仅是一群特别的毕业生,也是学弟学妹们学习的榜样。这些退伍毕业生,他们曾身着戎装,保家卫国,如今又重回校园,完成了学业。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青春与梦想,责任与担当。在毕业典礼上,他们以标准的动作向授位校领导、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敬礼,以军人的姿态深刻表达了对学校的感激和对未来的期许。

  据悉,这36名退伍毕业生在服役期间表现出色,并多次获得表彰。其中,余林霖,这位曾服役于武警北京市总队某部的毕业生,不仅参与了建党一百周年庆典和全国两会期间的维稳任务,还因卓越表现获得了嘉奖。同样令人瞩目的还有谭华鑫和周艳灵。谭华鑫在北疆服役两年,归来后通过“士兵计划”顺利考入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而周艳灵则以巾帼不让须眉的魄力,同样通过该计划考入西南大学研究生,他们毕业后将继续保持不畏艰难的优良作风,秉持“爱、真、笃、为”的校训精神,提升自身学历,深化专业知识,增强专业能力。

  携笔从戎献国防,投身军旅谱新篇

  大学生为何选择当兵入伍?都得到了哪些锻炼?对人生有何影响?

  史地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01学子谭华鑫说,自己心中一直有着的军旅情节,加上在九月入校时,看到学校宣传参军入伍的横幅,便在大一结束时选择了参军入伍。

  “北疆两年,不仅身体素质有所提升,而且意志品质也得到了锤炼,对未来的目标也更加明确。”谭华鑫认为,大学生入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仅将自身成长进步融入到强军兴军的道路上,在部队里锻炼了本领,增长了才干,也为未来的发展夯实了扎实的基础。谭华鑫表示,他已通过“士兵计划”顺利考上了研究生,毕业后将前往中国科学院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希望在新的道路上可以继续保持不畏艰难的作风。

  “军训时严肃而紧张,同时又充满团结和激情的氛围让我萌生了参军入伍的想法。”教育与心理学院小学教育2001学子周艳灵说,两年军旅生涯,部队严格的训练和锻炼,不仅提升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更锻炼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力。

  “从军入伍不仅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还能收获一段难忘的战友情。”周艳灵认为,高素质的大学生入伍,不仅能够为部队带来新鲜的血液,提高部队的整体教育水平和科技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国防意识,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对于大学生入伍,国家和地方政府还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可以进一步减轻学子的经济负担和学业压力。周艳灵说,目前她已考取了西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准备继续提升自身学历,深化专业知识,增强专业能力,为以后就业打牢基础。

  为国家安全和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一场盛大的毕业典礼,一段特别的成长写照,一次难忘的人生洗礼。成都师范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毕业典礼上设置退伍毕业生这个特别环节,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典礼仪式的庄重性、体现国防教育内容,更是为了荣誉和表彰退伍生的贡献,并以此为契机对全校师生进行一次生动的国防教育。学校表示,将继续加强对大学生入伍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学子积极为国家安全和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退伍毕业生向老师及同窗敬礼。成都师范学院供图
退伍毕业生向老师及同窗敬礼。成都师范学院供图

  据了解,在成都师范学院,像余林霖、谭华鑫和周艳灵这样的退伍毕业生还有很多。他们回到学校后,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优良作风和严谨态度,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的行动不仅展示了退伍军人的风采,也为全校师生树立了榜样。

  学校表示,此次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的成功举行,不仅为毕业生们留下了一个难忘的回忆,也展现了成都师范学院的教育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相信这些毕业生们将带着学校的祝福和期望,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