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16日电(王爵)第四届积极教育大会暨儿童青少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讨会于3月15日至16日在位于成都市温江区的成都师范学院举行。本届会议主题为“立足中国文化,面向未来的积极教育”。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为代表的心理学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名专家学者、学术代表、负责人参加会议。
据悉,本次会议由成都师范学院主办,四川省成都师范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承办,中国心理学会积极心理学专委会、四川省心理学会等多家单位共同协办。成都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唐安奎主持开幕式。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委员、教育厅总督学傅明在致辞中表示,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高度支持此类研讨会的召开,希望大会能为四川省乃至全国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相关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成都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史仕新在致辞中强调学校在积极教育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责任与使命,期待通过本次大会汇聚各方智慧,为学校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助力。
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院长彭凯平教授指出,积极教育对于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希望与会专家能深入交流,共同探索积极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为培养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下一代贡献力量。
国务院原参事,有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作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积极教育》的主旨报告。他指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通过数字技术助力积极教育的发展,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资源。
深圳市恒辉公益基金会创始人陈行甲以《让每一个鸟儿快乐地飞跃她们人生的山峰——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公益实践》为题,分享了在公益实践中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深入了解,引发了与会者对于公益力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要作用的共鸣。
武汉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喻丰以《积极教育中的道德理性》为主题,深入探讨了道德理性在积极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让大家深刻认识到培养儿童青少年道德理性对于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童敏讲述的《社会工作视角下校社融合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强调了学校与社会融合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性,指出通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
15日下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王从余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唐鑫教授、中山大学丁如一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窦东徽副教授、北京大学郭静教授等5位嘉宾共同登台,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积极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交流。专家们认为,未来积极教育应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个性化培养以及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儿童青少年的发展需求。
据了解,本次研讨会为全国高校专家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了积极教育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通过专家们的分享与研讨,深入探讨了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同时,大会也呼吁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共同营造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大会的成功举办,对积极教育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事业的有力推动,其成果将在未来持续发挥作用,为儿童青少年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为社会的和谐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