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厚植家国情怀:宜宾首届“德育之光”活动启动
2025年03月28日 17:4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28日电(吴平华 冯岚彬 陈倩)28日上午,宜宾市第三中学(三江校区)运动场上鼓声铿锵、红旗飘扬。宜宾市以“宜宾娃娃·爱国爱家”为主题,举行首届中小学生德育之光活动启动仪式,同步发布2025年关爱未成年人十大实事。宜宾市领导、各界嘉宾、师生代表近千余人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宜宾首届“德育之光”活动启动现场。宜宾融媒体中心 供图

  本次活动由宜宾市委宣传部、宜宾市教育和体育局主办,宜宾市三中承办,宜宾市科技局、宜宾市公安局、宜宾市民政局等多单位联合协办,旨在打造具有宜宾特色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牌。

  红色文化浸润德育 爱国精神薪火相传

  当日上午10时,伴随着南溪职校学生激昂的鼓乐演奏《中国红·少年鼓韵》,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宜宾首届“德育之光”活动启动现场。宜宾融媒体中心 供图

  “宁儿啊,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当宜宾市二中的学生们深情演绎情景朗诵《一曼新叶》时,赵一曼烈士临终前的家书字字泣血,让现场许多师生红了眼眶。三中学子们带来的歌舞表演《阳光下成长》则展现了当代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精神风貌。

  “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点燃心灵的火种。”宜宾市三中政治老师江茜介绍到,在德育品牌、心育品牌工作中,学校一直以来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挖掘红色资源,组织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开展线上德育课程、主题讨论等,并借助科技赋能,通过多媒体、人工智能等手段,让德育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五育并举成效显著 打造宜宾德育品牌

  近年来,宜宾通过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教育、“乐学宜宾·筑梦家乡”研学实践等系列德育活动,全域推进“五育并举”,推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取得明显成效,并成功获评全省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全面发展改革示范区、全省教育评价改革试验区。

  本次启动的宜宾市首届中小学生“德育之光”活动,以“宜宾娃娃·爱国爱家”为主题,通过“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多元模式,创新打造具有宜宾特色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品牌。

  活动特别结合抗战胜利80周年、赵一曼诞辰120周年等重要节点,充分挖掘本土红色资源,设计了四大特色赛事:包括宜“咏”经典·唱享未来——“强国有我”歌咏比赛,宜“品”经典·创画未来——“强国有我”书画比赛,宜“剧”经典·演绎未来——“强国有我”课本剧比赛,宜“讲”经典·逐梦未来——“强国有我”演讲比赛。各赛事将采取“班级+校级+县(区)级+市级”四级联动机制,覆盖全市中小学师生,旨在通过红色经典传承、艺术创作、情景演绎等形式,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宜宾市二中学生苏佳欣表示:“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少年,我将把爱国情、报国志牢记于心,以英雄为榜样,不断厚植家国情怀,努力学习,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积蓄知识力量。”

  十大实事护航成长 构建全方位关爱体系

  启动仪式上,宜宾市领导在致辞中强调:“本次活动,既是我们厚植学生家国情怀、铸魂育人的有力举措,更是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生动实践。”

  现场发布的2025年宜宾关爱未成年人十大实事涵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需求,形成“育人—护心—强体—赋能”的全链条关爱体系。“宜德育人”行动将选树50名德育名师和新时代好少年;“宜心护航”计划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全覆盖,建立监测干预机制;“宜安校园”行动升级100所学校安防设施,开展2000场法治教育。针对特殊群体,“宜民帮扶”行动将改造2340间困境儿童居室,资助2000名困难大学生;“宜家童伴”项目新建86个“童伴之家”,招募3000名“爱心妈妈”结对帮扶。

  在素质提升方面,宜宾推出“宜教科普”进校园、“宜阅书香”阅读推广等特色项目,全年组织10万名学生参与研学实践,通过科技大篷车、红色研学线路激发探索精神。健康领域实施“明眸皓齿正心立身”行动,开展视力、脊柱筛查和中医药文化普及,确保学生每日锻炼2小时。

  该体系由宜宾市委宣传部、宜宾市教育和体育局牵头,卫健、公安、民政等12个部门协同推进,既强化普惠性服务又注重精准帮扶,通过“小托育”服务“大幸福”、“小实事”托举“大未来”,体现了宜宾在未成年人关爱与成长支持方面的积极探索。

  全体人员参观了“甘将热血沃中华”赵一曼事迹巡展和流动科技馆科普巡展。

  宜宾市委常委、副市长唐伟,宜宾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华,宜宾市政协副主席陈厚生、二级巡视员宋亮出席活动。(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