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简阳:积分能换吃换喝 文明习惯养成超简单
2025年07月20日 10:3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0日电(吴平华 叶雨舟)近日,清晨七点的简阳蜀阳社区,退休老党员周丽珺揣着文明积分券走进包子铺,用20积分轻松兑换豆浆油条:“上周给居民们讲垃圾分类小常识又攒了6分,这顿早餐吃得心里甜!”她翻出手机里的积分记录,笑着补充,“算上之前参加的活动,总共攒了45分,等会儿就去果蔬店兑换点日用品。”不远处的理发店里,居民小胡用40积分换来了清爽发型,镜子前她笑着展示手机里的“文明兴蓉”积分记录:“你看,‘文明兴蓉’上的积分清清楚楚,文明行为越做越划算。”

蜀阳社区文明积分制度。简阳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这生动的生活场景,正上演在简阳市射洪坝街道蜀阳社区升级打造的“文明实践一条街”。社区以“文明积分兑换”为切入点,将糖厂文化底蕴与现代文明实践深度融合,通过“一街一园一圈一站一馆”五大阵地串联,构建起“积分可兑换、文明能感知、参与有温度”的社区治理新范式。

  积分机制:让文明行为可量化更可持续

  “1小时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积2分,10积分能当5元花。”射洪坝街道蜀阳社区委员都安娜翻开《文明积分手册》介绍,这套线上线下双轨制体系已覆盖3个社区兑换点与量惠鲜鲜果蔬、蜀阳食堂、一年四季果蔬店等6家爱心商铺。居民既能通过“文明兴蓉”小程序参与垃圾分类、文明劝导等活动累积积分,也可线下报名文明实践活动,积分不仅能兑换尤安村'小榨'菜籽油、品牌洗衣液等生活用品,还能解锁暑托班名额、绿化带认养权等特色服务。

“文明餐桌” 宣传画。简阳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在一年四季果蔬店,货架上的新大米、面粉都贴着“积分兑换价”标签,负责人付俊超指着墙上的公示牌说:“居民拿积分券来,10分抵5元,能换油盐酱醋,也能换新鲜果蔬。这不,新合村的红辣椒刚到,好多人来兑换泡辣椒。”居民陈吉红刚用积分换完辣椒和调料,手里提着沉甸甸的袋子笑盈盈地说:“平时参加公益活动攒的分,换点家常菜调料,实用得很,这辣椒拿回去泡,够吃小半月。”

  文化铸魂:老糖厂精神焕发文明新活力

  沿着“文明实践一条街”前行,“糖厂记忆”社区博物馆的老机床与“甜蜜蜜”活动室的糖画课堂相映成趣。60余件糖厂老物件陈列在玻璃展柜中,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制糖工艺纪录片。都安娜介绍,社区以糖厂文化为IP打造9大特色项目:暑期糖文化科学实践课上,孩子们用甘蔗渣制作环保手工;“甜蜜的生活”节庆群众文化大舞台上,退休糖厂职工自编“文明餐桌”小品;就连餐馆的纸巾盒、围裙上都印着“珍惜粮食”的标语,让传统文化成为文明实践的“活教材”。

  在蜀阳食堂,墙上悬挂的“文明餐桌”宣传画格外醒目,这些全是解放学校学生的作品,优秀画作还能兑换积分。餐桌上摆放着印有糖厂老厂房图案的公筷公勺礼盒,食客扫码参与“文明用餐打卡”,上传使用公筷的照片就能累积10分,让糖厂精神悄悄融入日常餐桌礼仪。

  多元共治:28支志愿队伍点亮文明实践圈

  “曾大爷”党员服务队的红色马甲穿梭在街巷巡逻,青年公益教师在菜市书屋指导亲子阅读,“小”志愿者们举着“诚信经营”手牌走进商铺……28支志愿服务队伍如繁星般点亮实践街。居民李荣芬是志愿服务的常客,她笑着说:“平时利用休息时间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和‘文明兴蓉’上的活动,攒的积分能理发、能兑换日用品,最实用的是能换暑托班时间。我今天就用线上积分给孙儿换了暑托班名额,顺便在这儿补了件衣服,一举两得。”

  近年来,社区依托文明实践一条街每年开展活动超100场,2500余人次参与,服务居民超万人。都安娜介绍,社区通过升级打造,新增了多个文明积分兑换点、公筷公勺诚信经营“主题商铺”、可互动公益广告栏等板块,还在简阳市委宣传部引导下,联合铁堰社区、筒车路社区共同升级为文明实践带,通过多社区联动激励居民参与。“现在居民主动参与楼道美化、矛盾调解,积分兑换不是终点,而是文明习惯养成的起点。”

  当暮色降临,“文明实践一条街”的普法长廊亮起暖黄灯光,几位老人围在电子屏前学习积分兑换操作。周丽珺的早餐券、小胡的理发服务、陈吉红的泡辣椒……这些都是文明实践的生动缩影。在这里,糖厂精神化作餐桌礼仪的公筷公勺,街坊文化变成积分互助的邻里温情,15分钟文明实践圈串联起的不仅是阵地资源,更是千万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这条浸润着糖香的文明长街,正以积分兑换为笔,书写着“文明可感、幸福可及”的社区治理新答卷。(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