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西充:坚持教育优先 建设教育强县
2025年08月28日 13:2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8日电 (衡欢)教育是提高科技水平、涵养人才资源、激发创新活力的根本。近年来,西充县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县,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多措并举强硬件、兜底线、提质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奋力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硬件升级 项目建设夯实育人根基

  近日,在西充县城南新区惜字塔幼儿园,童真又充满设计感的建筑风格让人耳目一新,崭新的教学楼、地下车库等分区布局合理,工人们正在各自点位上有条不紊进行施工。

建设中的惜字塔幼儿园。 衡欢 摄

  “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正在进行内部装饰工程。”现场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占地16.5亩,计划投资5500万元,建成后可设置全日制教学班级15个,幼儿活动用房18间,特色功能室2间,解决450名适龄幼儿入园需求。

  截至目前,该县城北教育基地项目完成综合楼、食堂等主体建筑工程量的50%,正在进行桩基施工;西充中学综合楼建设项目已完成可研编制、正在申请立项;21所薄弱学校维修改造项目中部分项目已完成招标,将按期开工建设……

  一项项基础设施项目的推进,让城乡校园“蝶变焕新”,让育人根基不断夯实,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良好的成长环境中乐享教育硕果。

  助学兜底 精准施策织密保障网

  日前,一场温暖人心的“金秋助学”助学金发放仪式在西充县教体局会议中心举行,为即将入学的困难学子们送上社会的关心关爱。

  “爱心人士的雪中送炭,让我能如愿走进大学校园,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极大鼓励。”一名受助学生代表说,自己定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愤图强、努力学习,牢记社会关爱,争做有用之才。

  “开展助学活动,激励广大青少年牢记谆谆教导、感恩奋进,希望引导更多的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加入到这项承载爱心、倾注真情的活动中来,帮助更多困难学子圆梦大学。”仪式上,西充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永强对受资助学子寄予殷殷希望:把个人的成长同祖国的明天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远大理想,常怀感恩之心,不负关心爱护,努力在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的奉献中实现理想抱负、成就精彩人生。

  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西充县以“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目标,建立资助信息库,将脱贫户、监测户、特困救助等“十三类”重点保障群体学生全部纳入,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截至6月,全县共资助困难学生14214人次,发放普惠性资金938.027万元。

  质效提升 “五育”并举丰富教育内涵

  近年来,西充县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持续深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从幼儿托育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全链条发力,不断擦亮教育高质量发展底色。

  走进西充县示范幼儿园托育中心,整体布局疏密有致,设施设备既符合安全规范,又透着温馨舒适的生活气息。

西充县示范幼儿园托育中心。 受访者供图

  “我们不仅要解决家长‘托育难’问题,更要把‘五育’理念融入托育服务全过程。”该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曹鸿渊介绍,中心针对2-3岁幼儿成长特点,设计了“生活照料+习惯养成+启蒙教育”托育课程,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促进幼儿的健康、动作、语言、认知、情感与社会性等方面发展。

  托育服务的暖心推进,是西充县深化“五育”并举,提升育人质量的生动缩影。该县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聚焦“提质”工作,该县出台《进一步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坚持以“德”正人、以“智”启人、以“体”健人、以“美”化人、以“劳”育人、以“心”全人,深入开展对德育、体育、艺术等课程落实情况的督查,提升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与此同时,在加快数字化转型方面,该县对接“数字西充·城市超脑”项目,推进教师信息化2.0+应用能力提升,积极培育空中课堂、线上教研平台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在培塑教育品牌方面,以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为抓手,全力推进城区学校建设,改造中心场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方面,推进张澜职教集团中高职一体化管理改革工作,丰富“职业教育+产业园区”模式,创建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路径。

  如今,以“五育”协同发展为基石,西充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化、现代化、信息化,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教育体系,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师资队伍素质整体提高,呈现出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高教育特色发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等教育起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