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9日电 (刘忠俊 叶强平)连日来,在理塘县毛垭大草原,禾尼乡冷戈村58岁的草原管护员高绒邓珠带领队员们,开启每天的骑马巡护工作。而在奔戈乡托仁村的治沙现场,挡沙墙修建与围栏封育工程正稳步推进。护绿与治沙同频共振,共同绘就高原生态新图景。

理塘县平均海拔4300多米,被誉为“天空之城”。这里的草原管护员常年穿梭于草原与林区腹地,沿着蜿蜒山路巡护,目光如炬守护每一株草木,骑马巡山的身影已成为高原上一道动人的风景。
“我干这行快30年了,这些绿色是我们牧民的根,更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容不得半点闪失。”高绒邓珠说。巡护员们每天早出晚归,夏季严防违规用火,冬季排查火灾隐患,有时一趟巡护要走十几公里。遇上暴雪天气,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回到家时,裤腿和鞋子早已冻成冰壳。此外,管护员们还承担着防火宣传职责,走村入户用朴实的语言讲解防火重要性,引导牧民与游客文明祭祀、安全用火。
自2011年起,理塘县林业和草原局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机制,推动“草原放牧人”向“草原守护人”转变。如今,理塘县共有2279名管护员,守护着15万余亩草原和近7万亩森林。他们不仅通过岗位补贴实现增收,更主动扛起了保护家乡生态环境的重任。
近年来,理塘县持续推进草原资源网格化管理,科学划分出660个网格,每个网格配置2-3名管护员,构建起“人在网格巡、事在网格办”的生态管护新格局。“马背巡护队是理塘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重要创新举措。管护员们熟悉当地地形,借助马匹的机动性,显著扩大了巡查范围,提升了巡查效率。”理塘县林草局副局长孙成伟介绍。
理塘县年平均气温仅3℃,冬季漫长,日照量大,大风、干旱等灾害性天气频发,加之鼠害影响,当地同时面临着严重的草地沙化问题。“理塘沙化治理区域海拔高、坡度陡,且雨季冲刷严重,这些因素都给沙化治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孙成伟坦言。

为从根本上解决草地沙化问题,理塘县林草部门多年来不断探索、总结经验,遵循“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创新采取“三首次、三延续”的治理模式。其中,“三首次”指首次采用格宾网阶梯式沙障、水泥网格沙源护坡、绿色防护网覆盖沙地的治理方式;“三延续”则是延续设置挡沙墙、运用生物措施,以及通过围栏封育开展树种栽植、草种撒播、客土施肥等工作。
理塘县林业和草原局技术员杨明勇表示,筛选出多年生垂穗披碱草、高山柳、金露梅、老芒麦、沙棘等适宜川西北高寒沙地生长的治沙草种和树种,开展沙生植物繁育与试验。按照“乔灌草结合、封育并重”的治理模式,植被固沙能力逐步增强,为川西北沙化土地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更重要的是,理塘县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沙化治理的积极性。通过“生态管护补助”机制,将管护责任交由项目驻地的各村村委会,吸引村民主动参与治理工作。奔戈乡托仁村村民洛绒泽仁就是其中一名草原管护员,他说:“看到以前的沙化地重新变回绿洲,我心里特别高兴,也更愿意坚持当草原管护员了。”

一片片沙地渐渐覆绿,一簇簇灌木丛通过平茬实现复壮,昔日裸露的沙坡慢慢披上了绿装。“2017年以来,我们已治理沙化土地16.32万亩,成功扭转了沙化态势,沙化面积和沙化程度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沙区生态得到有效恢复和改善。”孙成伟欣喜称。
据悉,2024年理塘县依托毛垭大草原等优质生态资源,年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森林覆盖率恢复至53.4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5.5%,生态旅游与绿色产业占GDP的比重超30%。(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