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绵阳“警校+联盟”激活校园警务新模式
2025年09月11日 19:3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11日电 (吕婕)“警察叔叔,有陌生男子总在社交平台骚扰我和同学。”高三学生邓某某没有像往常一样将烦恼藏在心里,而是通过微信第一时间联系了社区民警。这个看似普通的求助场景,背后是绵阳市公安局涪城区分局城郊派出所探索“警校+联盟”校园警务新模式3年来,在学生心中种下的信任种子。

  “传统校园警务模式常陷入‘事后处置’的被动,而‘警校+联盟’的新模式,正以防患于未然的思路,搭建起智慧安防、内部管理、法制教育、警校共育‘四个平台’,织就了一张覆盖治安管控、风险预警、安全意识、心理健康的校园安全网。”城郊派出所所长李昆林介绍,“警校+联盟”校园警务新模式有效破解了校园案事件易发、学生心理疏导缺失、法制意识淡漠等治安难点,实现了对校园安全的全时空、多维度、零距离守护。

向学生宣讲如何防范网络诈骗。 城郊派出所供图

  警务服务工作站+5G智慧接处警:让安全守护“不打烊”

  “以前学生间的矛盾纠纷、求助咨询,要等老师反映给我们后再介入,现在警务服务工作站入驻校园,24小时都能响应。”城郊派出所民警李炜玲记得,3年前“警校+联盟”警务服务工作站刚成立时,不少学生对警察还有距离感,如今却会主动上门倾诉,愿意向警察敞开心扉,对警察的信任感日益加深。

  李炜玲介绍,“警校+联盟”警务服务工作站以“驻校民辅警+校警+老师”为核心,快速处置校内矛盾纠纷、求助咨询等小微警情。工作站接入5G智慧接处警系统,可实现24小时远程报警、视频对话、在线普法,确保涉校涉未成年人警情第一时间响应处置。此外,城郊派出所还指导辖区学校增设校内外监控设施156处、人脸识别卡口14处,整合校园周边社会监控800余处,接入校内24小时值守的视频巡查室。

  “法制小剧社”+“老谢说法”:让法律意识“活”起来

  “拍校园欺凌题材的小短剧时,我们得先搞清楚‘什么是欺凌’‘遇到欺凌该怎么办’,查资料的过程比听课记得还牢。”绵阳东辰中学“法制小剧社”的学生们,对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普法方式格外认可。

  这是城郊派出所民警李炜玲为让法制教育更接地气想出的妙招。最初李炜玲独自尝试开展普法活动,后来发现学校自媒体社团的学生擅长创作,便共同创办“法制小剧社”。民警与学校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利用学校每周统一安排的社团课程时间拍摄防范校园欺凌、网络诈骗、禁毒宣传、交通安全等主题的小视频,再通过家校联络群、校园微电影节等平台推送,形成“几何扩散”的宣传效应。目前,13部法制宣传小视频已上线,《拒绝校园欺凌,正义就在身边》等作品还被多家媒体转载,成了“爆款普法教材”。

  此外,以全国首批“学习强国”平台法治宣传专家团成员谢平为领军的“老谢说法”公安法制服务队,也常带着普法短视频进校园,通过“现身说法”把安全教育、防欺凌知识送进课堂,让法律意识在学生心中慢慢扎根。

  “心理辅导”工作室:为学生撑起“心灵保护伞”

  “谢谢李警官,我现在能安心上课了。”一名学生回到校园时,特意向民警李炜玲道谢。此前,该学生因家庭和学习压力出现轻度抑郁。民警李炜玲联合学校心理老师,一边耐心沟通引导,一边帮助该学生解决生活及学习困难,最终该学生重返校园继续学习。

  这背后,是涪城公安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悉心呵护。城郊派出所联合四川省反家庭暴力知识普及“科普示范点”,在学校设立“炜玲心理辅导”工作室,由驻校民警、学校心理老师、外聘心理干预师组成专业团队,开展心理问题排查与疏导。

  不仅如此,城郊派出所还以学校“家委员会”为平台,招募军队、医疗、法律、心理疏导等领域的社会人士,组建“警校+联盟委员会”,定期开展自我防御技能培训、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让校园安全保护网络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

  “‘警校+联盟’校园警务新模式运行3年来,涉校警情整体下降。”城郊派出所所长李昆林表示,数据背后是新模式从“管安全”到“护成长”的转变。这张由公安、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编织的安全网,正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晴朗安稳的天空。(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