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cdxw > 中新网四川

成都市郫都区:打造“四好农村路”升级版
2024年03月26日 16:4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26日电 近年来,郫都区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和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的指导下,坚持“大规划引领、高标准建设、新机制管养、一体化运营”,着力构建“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公交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有力助推了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全区公路总里程1320公里,其中农村公路达1180公里,占公路总里程90%,路网密度3.0公里/平方公里。

  郫都区于2017年被交通运输部评为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区,被省政府评为“四好农村路”示范区第一名。当前,郫都区紧紧围绕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始终秉持“实、严、专、优”工作理念,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着力打造“四好农村路”升级版。

郫都区乡村道路。郫都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郫都区乡村道路。郫都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高标准抓建设 打造畅通安全的“发展之路”

  坚持一体化发展思路,推动交通规划与区域总规、控规、土规无缝衔接,科学编制《郫都区综合交通枢纽“十四五规划”》和农村公路发展系列规划,研究制定《乡村振兴道路提升三年攻坚计划》,切实推动农村公路与国省干线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等有效衔接。

  重点实施“骨干路网提速、乡村公路提档、公共交通提质、智慧交通提效”四大工程,将重大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纳入政府年度投资计划,2021年以来,仅郫都区交通口就投入资金34亿余元加快以“三隧一桥一互通”为代表的道路建设,并每年划拨“四好农村路”专项资金1000万元主要用于乡村公路提档升级,有力促进了农村公路循环成网。

  修订《农村公路建设技术导则》,做到立项手续、施工设计、技术标准、质量监督、竣工验收“五个统一”,采取专业检测机构与村民参与相结合的建设质量监督模式,构建“专群结合”农村公路质量监督体系,有效保障了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交通建设项目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100%。

  精细化抓管理 打造管理规范的“安全之路”

  以深入推进“路长制”,强化农村公路区、街道和镇、村(社区)三级管理责任体系,各街道和镇均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专门机构和专职队伍,将公路日常巡查纳入网格化管理,同时还聘用村社589名同志担任一级专职网格员,确保安全隐患及早发现、及时处置。

  大力开展农村公路沿线两侧环境综合整治,依法拆除农村公路两侧违法建筑、非公路标志,清理公路用地范围内堆积物,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强化公路两侧管控。2023年还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农村公路管护再提升专项行动,为持续改善“畅安舒美”的农村公路交通环境作出了不懈努力。

  高品质抓养护 打造养护科学的“品质之路”

  专门制定《郫都区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将农村公路管养补助标准由原来的镇(乡)道3000元/公里、村道2000元/公里,分别提高到镇(乡)道5000元/公里、村道3000元/公里,每年养护费用超1000万元,让农村公路管护责任更加明晰、制度更加健全、标准更加细化、保障更加有力。

  整合城管、水务、交通、农林部门资源形成“四扫合一”,让公路养护机构集中精力管护公路,并鼓励村级道路以分段承包、分片承包方式进行综合日常管护,既解决了当地农户就近就业和增收,又确保了村道保洁常态化、日常维护经常化;通过购买服务,委托有资质的桥隧、道路检测单位定期对桥梁隧道进行检测,提高桥隧、路面综合性能检测精准水平;在道路中修、路面病害处治等全面实行机械化作业,有力促进了公路养护施工标准化、作业精细化。

  严格落实《成都市农村公路养护目标管理和考核奖励办法》,构建科学完备的公路养护质量评判体系,主动接受上级考核和社会监督。采取“政府+第三方”综合评估方式,对全区农村公路4个方面13个分项进行“月考评、季通报、年评定”,对年底考核前3位的街道或镇给予30万元的奖励,排名末位的街道倒扣补助资金并责令其主要负责人作表态发言。

郫都区乡村道路。郫都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郫都区乡村道路。郫都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高效率抓运营 打造运营高效的“共享之路”

  着眼满足乡村旅游、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群众生产生活等出行需求,科学规划客运线路和班次。目前,郫都区开行的公交线路97条、营运车辆达841台,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46%。

  将乡村道路沿线水资源、特色小镇、美丽新村、乡村民宿等串联成线,让农村休闲旅游逐年上升,年吸引游客500余万人次,实现了景区“大串联”、产业大发展、农民得实惠。

  依托“绿色战旗·幸福安唐”乡村振兴博览园建设,按照“多站合一、资源共享”原则,完善区、镇、村三级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郫都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优势,遴选优质货运企业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结对共建,鼓励支持网约货车进军农产品物流领域,推动新经济与传统经济共融互促。(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