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cdxw > 成都商报

委员们为成都发展献上80多个“金点子”
2025年03月01日 09:28 来源:成都商报 编辑:曹惠君

  建议开放创新示范场景,为本土新质生产力领军企业提供成长“沃土”;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高新技术园区支持力度,促进企业跨园区合作与资源共享……

  2月27日上午9时许,成都金牛宾馆,成都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协商建言座谈会已准备就绪,不少市政协委员早早就座。

  座谈会现场,节奏紧凑,气氛严肃而热烈,政协委员们说事实、讲问题,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许多好建议、好办法。两个多小时,80余条意见建议可谓“干货满满”,为城市发展递上“金点子”,新质生产力发展、营商环境优化、文化传承保护发展、新消费场景打造等均是高频词。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加快新质生产力企业发展

  有委员提出四条建议

  “成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积蓄了良好的发展势能,但也存在创新示范场景开放不足、产业富矿挖掘不深等具体问题。”市政协委员、四川易诚智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占梦来的这句话引起了现场不少人的共鸣,就如何加快新质生产力企业发展,他提出了开放创新示范场景、培育现象领军行业巨头等4条建议。

  龙头企业数量有限,企业之间欠缺协同效应,加之创新能力不足,致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整体层次不高,也是市政协委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副所长袁琦莉谈到的问题。为此,她建议要强链补链延链,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打造发展新增长极。

  如何推动环保新质生产力企业创新发展,赋能环保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市政协委员、成都美富特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群英从股权融资、银行贷款、支持新技术本土落地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其中特别提到建议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建立环保新技术应用示范园区,为新技术提供实践舞台。

  关键词:营商环境

  委员建议为民营企业

  寻找更多国际合作机会

  “目前,成都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开展‘立园满园’行动,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市政协委员、儒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汤进的话音未落,已有不少人频频点头。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汤进建议加大金融扶持力度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的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国内外市场拓展,帮助民营企业寻找更多国际合作机会。

  市政协委员、成都金展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罗知斌为“成都消费”的活力点赞,也很关注商业实体企业经营状况,他建议对商业实体企业提供租金补贴等优惠政策,尤其是对于在特定区域,比如老旧商圈或转型中的商业街区经营的实体企业,可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帮助其稳定经营环境、提升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文创产业

  委员建议为游戏动画行业

  初创团队发“园区VIP卡”

  《哪吒2》的火爆让成都文创产业实力被更多人看见,电影中太乙真人“川普”的巧妙运用让四川话掀起热潮。“成都应加大力度传承乡土乡音文化,借鉴沿海先发地区经验,举办本土特色‘童谣节’。”市政协委员、西华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授曾义这一建议从保护和传承乡土乡音文化入手。

  作为来自成都互联网游戏动画行业的一员,市政协委员、成都新飞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鹏飞则看到了“下楼就能谈合作”的产业生态,他建议给游戏动画行业的“潜力股”发放“园区VIP卡”,让初创团队也能和链主企业“做邻居”,打通楼内“资源墙”。

  当前,人工智能、沉浸体验等正与文化产业互融共生,创造出新的文化供给和消费场景,市政协委员、成都天府艺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宜红建议促进文化与商业的深度融合,挖掘创意高品质文化产品,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推出首发文化产品,提升成都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关键词:人才引育

  委员建议探索

  “部省共建、校地共管”模式

  “如何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当前,中医药可以做哪些不一样的贡献?”基于教师、科研工作者、中医院从业者的多重身份,市政协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学院院长、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副院长路雪婧现场抛出了自己关心的两个问题。

  为实现可持续的人才支撑,路雪婧建议探索“部省共建、校地共管”模式,快速导入顶尖智力资源,借力顶尖学府,构建“国家战略需求牵引+西部地域特色赋能+全球创新资源整合”的新型育人体系,以此来破解成都“产业能级跃升与人才供给不匹配”难题。

  市政协委员、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再刚坦言,当前成都尚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端轨道交通装备研制与运维的品牌,建议加强成都轨道交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引育,提升人才服务质量,提高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