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成都水务科技领域场景创新机会清单发布会举行。本次活动聚焦“为企业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通过场景发布与供需对接,推动水务科技成果转化。
发布会上,市水务局发布涵盖水务人工智能、远程智能监测、行业数据要素管理、智慧应用管理四大重点领域的场景需求清单。
本地化部署大模型
赋能涉水信息智能感知
聚焦水务人工智能领域,此次发布了“AI水务首席专家”,通过本地化部署大模型,嵌入增强搜索知识库,依托大模型的语言生成、知识理解、深度学习推理等能力,深度整合大模型与水务专业知识,提供全天候、全流程、全要素的人工智能决策辅助,实现水务知识智能问答、办公文稿辅助、方案预审、水利专业模型驱动等功能。
此外,在远程智能监测领域,通过深化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新型监测手段在水利设施、管网等方面的应用,“天空地水工”一体化远程智能监测系统应运而生。
“通过优化行政区界断面、取退水口、地下水等监测站网布局,加大水质监测站点、重要河湖水域岸线监测、供排水管线监测等自动化监测站点(设备)布设,构建地表、地下和遥感监测相结合,水量、水质监测相结合,驻站监测和移动监测相结合的一体化立体监测网络。”市水务局科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网络能够对水资源、河湖水域岸线、各类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等目标,以及水量、水位、流量、水质等全要素的实时在线监测,提升涉水信息的动态监测和感知能力。
实现水务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
筑牢城市安全防线
数据,是引导行业发展的重要参考标准。如何确保水务行业数据的完整保存与准确记录?此次发布会上,水务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场景给出了答案。
据介绍,该场景是通过强化水务领域基础数据和主题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构建覆盖水务全行业的信息资源目录,从而建立起水务数据血缘图谱和知识图谱,实现水务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实现水务物联网感知数据、视频监控数据、水务业务数据、社会相关数据的全量汇集、治理、应用和共享,增强水务数据要素管理,激发数据潜能。
随着汛期临近,防汛安全成为城市治理的重中之重。成都在原有物联网监测网络基础上,智慧防汛平台实现升级更新,集成并新增感知设备,深度融合感知平台实时监测数据、数学模型与轻量化AI算法,通过历史灾情数据迭代训练,使算法既匹配排水管网、地形等物理机理,又依托并行计算优化数学建模效率,实现暴雨内涝的实时动态推演与风险预警,同步优化联合调度策略,提升应急响应速度。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魏捷仪 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