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现有随迁子女265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35%。”永商学校校长付元春介绍,其中14人通过“零门槛”入学,占2025年秋季新学期入学人数的8%。这组数据,折射出成都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的探索与转变。
今年4月起,成都市教育局在新津、大邑、蒲江三地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及学位情况,启动义务教育适龄随迁子女“随到随读”改革试点,推动入学条件从“有门槛”走向“低门槛”甚至“零门槛”,办理方式从“集中办”变为“来就办”“随时办”,就读时间也从“秋季读”升级为“随时入学”“即时读”。
放宽入学条件
“容缺办理”畅通入学通道
今年暑假,对7岁的贺曦来说,格外不同。他从乐山井研县来到成都新津,不仅与父母团聚,更在这里顺利开启了新的学习生活。
“我们只出示了身份证复印件,孩子就顺利入学了。”家长周坤介绍,今年7月,他把在家乡读二年级的孩子接到身边,原本担心转学手续复杂,没想到10分钟就办妥了所有事项。
“我们要想方设法帮助每一个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顺利入学。”新津区教育招考中心主任周丽莎介绍,新津区实行“零门槛、来就办、即时读”政策,不再要求家长必须提供《劳动合同》或《居住证》等材料。
为提升城市发展对人口的吸附力与包容度,成都市将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作为关键着力点,通过持续优化入学政策、简化办理流程等便民举措,全市已安置38.3万名来蓉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在蓉接受义务教育。
在此基础上,今年4月,成都市教育局进一步在新津、大邑、蒲江三地启动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改革试点,其中,进一步放宽入学门槛,明确家长只需提供《四川省居住证》《劳动合同》、营业执照或连续半年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任意一项材料即可。同时,积极探索“容缺办理”机制,对暂时无法提供相关材料的家长,也可通过线下渠道提交申请,由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解决。
数据显示,政策落地短短1个多月,三地共登记随迁子女2298名,其中279名学生在申请时材料不齐备或暂无相关材料,均通过“容缺办理”机制顺利入学。
优化申办程序
“随时可办”打破“时间红线”
“当时真的很着急,以为要耽误孩子一年。”在蒲江县工作的外地人周其平因故错过了随迁子女入学的“集中办理”时间,然而,令他惊喜的是,蒲江县通过“随时来、随时读、任一条件符合就行”模式,很快就为其统筹安排了公办学位。
过去,随迁子女入学须在每年4月集中申请办理。今年4月起,新津、大邑、蒲江3个区县创新实行“集中办理+随时办理”相结合的方式,除“集中办理”时段外,家长可以随时到教育行政部门线下申请,为错过统一时间办理的家庭打开了方便之门。
大邑县还探索随迁子女资格“一次审核全学段贯通”,凡是已享受随迁子女政策统一安排就学的学生,无论幼升小、小升初,还是初升高,均不再提交申请,享受与户籍地学生同等升学待遇,目前已有1037名随迁子女享受该政策。
据统计,今年4月实施以来,新津、大邑、蒲江采取“随时办理”方式共帮助279名随迁子女入学。
完善就读方式
实现“随时入学”“随时读”
今年,因工作调动,张宏一家从西安迁至大邑县。和许多初来乍到的家庭一样,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孩子的上学问题。令他欣慰的是,大邑县正在推行“只审一次、随时办理、随时入学”模式,通过县教育部门的主动对接与统筹协调,他的孩子很快便顺利进入大邑县西街小学就读。
张宏一家的经历,折射出成都三地正在推进的一场教育服务变革。以往,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由所在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学位,在秋季统一入学。如今,3个区县打破过去以学期为单位的入学时间限制,符合申请条件的随迁子女,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学位,可随时通过插班形式就地就近到公办学校就读。
蒲江县更进一步,提出“父母在哪儿上班,孩子就可在哪儿入学”,在优先安排公办学校外,尊重家长意愿,统筹协调民办学校学位,构建起更加多元、灵活的入学通道。
记者了解到,新津区已实现“即时读”169人、大邑县“随时入学”499人、蒲江县“随时读”66人。
记者 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