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时间:2021年07月25日 12:59来源:中共成都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

解读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主发布词

主发布词

市委政研室主任、市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  曾明友

(2021年7月25日)

  新闻媒体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这里,我向大家简要介绍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有关情况。

  一、全会的基本情况

  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于2021年7月23日举行。出席全会的有,市委委员76人,候补市委委员4人。市纪委常委、市监委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会议。部分创新科研单位(院所)、民营企业负责人应邀列席会议。

  全会由市委常委会主持。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的决定》和《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范锐平同志就全会主题及主要任务、《中共成都市委关于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的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王凤朝同志就《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会议结束时,范锐平同志围绕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就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作了重要讲话。

  二、关于全会的成果及意义

  这次全会是在“十四五”开局起步、奋力开启成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在全体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积极成果。全会坚定落实党中央赋予成都的重大使命任务,坚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增进了战略共识、凝聚了奋进合力,又明确了战略目标、确立了转型动力,必将最广泛地动员全市人民投身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宏大实践,必将极大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必将更好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市民生活品质提升互促共进、相得益彰,对于城市建设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一是有利于更好落实国家战略。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财委第六次会议上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11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将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新发展理念是核心和灵魂,公园城市是形态和特征,示范区是标尺和责任,三者共同昭示了新时代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方向,创新诠释了新思想新理念的城市表达。这是党中央赋予成都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要时代使命,要求我们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战略站位,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从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领会中央战略意图,始终坚持把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作为政治责任和旗帜方向,努力在制度创新、功能提质、平台赋能、人才集聚、场景营造等重点领域积极探索,努力开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新境界。

  二是有利于加快培育竞争优势。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聚焦“服务人、建好城、美化境、提升业”创新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实践,GaWC全球城市排名从2016年第100位跃升至2020年第59位,稳居“新一线城市”和“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公园城市已经成为成都走向未来的战略竞争优势。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城市竞争已转向宜居生活、人文特性的竞搏,城市宜居性越强,对人口吸引力越大,整体活力水平就越高。我们以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为目的,以构建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用全新发展方式增强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用全新城市形态塑造宜居比较优势、用全新形象标识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有利于构筑以事业成长性和生活宜居度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在新一轮全球城市竞争中全面实现后发赶超。

  三是有利于全力促进城市发展。当前,成都面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和要素成本明显上升的双重压力,传统发展模式、动力机制的边际效益加速递减,对城市发展层次的高阶演化、动力机制的更新再造、治理体系的弹性适应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实现从“后发跟跑”到“先发引领”的历史性跨越,就必须抓住用好创新“第一动力”。示范区的要义在于创新引领、关键在于动能重塑、重点在于路径突破,通过不断强化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支撑,把科技创新的着力点放在支持企业转化新技术、创造新产品上来,把落脚点放在做强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上来,动态调整经济工作组织方式和城市建设模式,有利于加快构建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动力系统,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为城市后发超越提供根本支撑。

  四是有利于全面惠及万千市民。城市是全体市民的城市,只有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全力以赴供给优质服务、搭建事业舞台、推动共建共享,才能汇聚起共建美丽城市、共创美好生活的磅礴伟力。这次全会将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推进科技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有利于把新思想新理念内化为全体市民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把城市发展成果具化为可感可及的美好体验,把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变革实化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引领力量,把共建共治的制度优势转化共创共享的发展活力,不断为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业空间、生活场景、公共服务,推动民之所望与城之所向成为引领城市拔节生长的昂扬力量,打造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生动样板。

  三、关于全会的主要特点

  这次全会的胜利召开,各方反响热烈、给予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全会站位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较强针对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提振了乘势而进、创新作为的责任担当和奋斗精神,是一次凝聚共识、动员出征的大会,是一次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大会,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是坚持对表对标,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城市发展的根本遵循。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坚持新思想指引、新理念导航,并结合实际贯彻到全会筹备全过程,确保各项发展战略、任务举措与党中央、省委保持高度一致。全会明确提出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持续探索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表达,构建以创新为新动能、协调为新优势、绿色为新形态、开放为新引擎、共享为新局面、安全为新特质的城市范例,以新发展理念的成都实践占领城市发展理念和策略的制高点,让成都发展转型的带动力推动市场主体与城市共成长同发展。

  二是坚持系统集成,把公园城市作为城市最鲜明的特质。全会着眼于把公园城市打造成为成都最有识别度、最有竞争力、最有影响力的城市名片,系统梳理了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推进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对四年多来在实践探索中证明成功的政策、措施、做法,通过全会决定的形式固化下来,引导今后的实践,集成提出了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创新思路和创新举措,为两个《决定》的起草标注了战略起点,奠定了理论基础,丰富了实践经验,提供了战略方向。总体来看,《决定》的形成是一个深学细悟、坚定贯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系统深化的过程,是一个深入研讨、凝聚共识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市委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建设公园城市的战略定力和坚韧意志,有利于进一步营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和“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品牌。

  三是坚持创新引领,把示范区建设作为未来发展的强劲引擎。示范区建设是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框架下最为重要、最为独特的国家定位,全会坚持把城市未来发展放在“两个大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科学研判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变化和成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特征,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2025年、2030年、2035年三个阶段性目标,强调以示范区建设增创城市先发优势,抢先布局新技术、新生物、新能源、新制造、新生活五条赛道,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努力在核心功能集成、区域辐射带动、可持续能力建设、全球资源配置、新型产业培育、现代城市治理等方面持续突破、创新实践,以城市现代化为引领带动区域现代化提供新经验。

  四是坚持人本逻辑,把幸福美好生活作为城市核心竞争优势。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认同感持续提升。面向未来,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会明确提出,要引导城市发展更加注重生活价值和人本导向,促进“人城产”深度链接和高度融合,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为牵引,打造高品质生活环境新标杆和共建共享幸福城市新样本,让生活城市宜居品质成为成都的持久魅力和核心竞争力。

  五是坚持集思广益,把凝聚各方智慧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市委常委会直接指导起草组工作,锐平书记高度重视,亲自研究审议全文文件的总体框架、基本思路、指导原则和重要内容,为文件起草把关定向。市四大班子成员、各区(市)县、市级各部门围绕全会主题牵头形成了115篇调研报告,这些都为文件起草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广泛咨询国际国内高端智库、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先后召开了4场专题座谈会,并开展了三轮征求意见。全会期间,与会同志踊跃发言、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说,这次全会是全市上下集体智慧的结晶,充分汇聚起了共建公园城市、共创美好生活的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

  四、关于全会《决定》的主要内容

  《决定》由8部分构成,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为总论,即第一部分,分别阐述了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并对照成都“十四五”规划和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按照2025年、2030年、2035年三个时间节点,对成都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的阶段性目标作出安排。

  第二板块为分论,包括第二至第七部分,总体上按照“五大发展理念”来构架,基于成都作为超大城市更需要处理好发展与安全关系的现实需要,对安全发展进行专章部署。一是建设以创新为新动能的公园城市,努力搭建创业就业的圆梦舞台,强调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幸福美好生活注入强大动力活力。二是建设以协调为新优势的公园城市,努力拓展人城和谐的承载空间,强调全面构建与世界城市空间形态、超大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能级相匹配的未来城市空间治理体系,为幸福美好生活提供永续承载空间。三是建设以绿色为新形态的公园城市,努力构建近悦远来的宜居环境,强调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幸福美好生活营建美丽宜居环境。四是建设以开放为新引擎的公园城市,努力展现交汇融通的国际风范,强调推动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物质产品增加、社会财富积聚、文化认同提高,为幸福美好生活丰富多元优质供给。五是建设以共享为新局面的公园城市,努力书写共同富裕的发展新篇,强调自觉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为幸福美好生活增强可感可及体验。六是建设以安全为新特质的公园城市,努力构筑智慧韧性有序的平安家园,强调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幸福美好生活构建现代治理范式。

  第三板块为第八部分,主要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支撑保障、营造浓厚氛围三个方面展开,强调要积极调动方方面面的资源和要素,充分激发全市上下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共建公园城市、共创美好生活的强大合力。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解读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次发布词

  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开启创新型城市发展新征程

  成都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熊 平

(2021年7月25日)

新闻媒体界的各位朋友: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决策部署,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聚焦关键节点加强科技创新中心战略设计,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强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谋划,推动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加快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一、《决定》稿进一步阐明了创新驱动引领成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服务新格局,成都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全面贯彻中央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省委关于增强成都创新主干和极核功能战略部署的内在要求,落实成渝地区“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和省委“增强成都创新主干和极核功能”要求,提出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并以科技创新引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把握“高”“新”发展定位,突出打造创新功能高地和高新产业高地,有利于全面增强极核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二是主动顺应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大势、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重要要求,将科技创新摆在建设现代化城市新征程中的首要和核心位置。坚持开放协同创新,加快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引领带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战略支撑,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产业体系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三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要求、中央“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要求和省委“营造支持创新创造的一流生态”要求,提出以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为引领,打造国际一流的发展环境。构建创新赋能、空间赋能、开放赋能、制度赋能的新动力体系的重大举措,持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和要素配置机制,有利于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城市比较优势,持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支撑建设现代化新天府和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

  二、《决定》稿提出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紧扣城市发展战略,明确了“四新”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

  一部波澜壮阔的世界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辉煌灿烂的科技创新进步史。伦敦、东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发展历史和实践启示我们,唯有在创新发展中持续放大自身比较优势,最大程度集聚运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抢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才能持续提升发展的位势能级,始终屹立世界先进城市之林。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世界城市体系加速“洗牌”。成都具有创新创造的文化基因,具有较强的人口吸纳能力,但与全球先进城市相比,创新策源能力及成果转化能力还需提高,研发投入强度不够,创新生态体系亟待完善,产业结构有待优化,要素配置不够均衡。为了把国家战略赋能的历史机遇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强劲动能,为了主动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为了以创新引领城市转型升级、跃升突破,为了奋力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决定》稿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精神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要求作为主线,将科技创新摆在建设现代化城市新征程中的首要和核心位置,主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引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变革经济工作组织方式,明确提出了“四新”重点任务。打造科技创新策源新引擎。优化“两区一城多点”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强化战略科技、校院地协同、产业技术三大创新平台,增强科技创新策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赋能发展三大能力,加快形成支撑全省、引领西部、带动全国、链接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势能。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新标杆。以科技牵引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促进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五链融合”,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新经济为引领的高质量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打造创新要素聚集新高地。持续改善更具创新活力、更为生态宜居、更加包容高效、更有安全韧性的城市发展环境,加快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个要素协同发展。打造对外开放合作新枢纽。搭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平台,构建“一带一路”创新枢纽,深入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成渝互动协同,全面增强创新主干和重要极核功能,提高“成都创新”的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

  三、《决定》稿突出了推进科技创新中心战略设计和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谋划,明确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

  (一)《决定》稿进一步优化了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设计

  科技创新中心是科技创新活动占据全球或区域引领和支配地位的城市或地区,具有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创新活动活跃、创新能力强大、创新影响广泛等特征,纵观全球著名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以下共同特征:一是具有鼓励创新、 容忍失败、多元包容的体制机制和文化氛围;二是能够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包括高素质人才和充 裕的资金;三是拥有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组织;四是能培育和吸引大量活力迸发的创新型企业;五是能产生一批对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和创意;六是拥有比较完整、适宜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决定》稿学习客观规律,立足成都实际,高起点明确了科技创新中心战略设计,围绕主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力做强创新引擎、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从创新载体和高能级平台、科研攻关、企业和人才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着力回答在新发展阶段成都要如何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等重大问题。

  创新载体和高能级平台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础支撑。目前,北京、上海、合肥、深圳等城市已率先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配套了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研发中心平台、顶级高校等科技创新关键要素,在科技创新布局和高能级平台方面具有示范效应。《决定》稿提出,构建高效融合的“两区一城多点”空间布局;构建开放融通的“多层架构”创新布局,统筹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天府实验室”创新体系建设;构建联动协同的区域创新布局,建设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强化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科技创新枢纽;建设战略科技创新平台,高水平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高标准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打造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科研攻关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动力源泉。依托全球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和高科技企业,集成世界顶级研发资源,是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方式。发达城市经验表明,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是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之母,是一个城市实力的标志,也是其未来发展的生命线。据统计,现代技术革命的成果约90%源于基础研究及其他原始创新。成都聚集了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65所高等院校和中科院成都分院等一大批科研院所,科研资源处于全国城市第一方阵。要进一步夯实研究实力比较优势,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开展深入探索,围绕“卡脖子”技术深入攻关,力争在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上实现更多“0到1”的突破,实现“1到N”的飞跃。《决定》稿提出,推进前沿引领技术突破,聚焦15个重点领域集成开展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全力形成行业比较优势和关键环节绝对优势;强化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梳理“5+5+1”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缺失环节,采取“一技一策”方式专项攻克“卡脖子”技术;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突破,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和“强基计划”,支持在蓉科研机构承接新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企业和人才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节点。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从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看,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是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成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达500多万人,市场主体超300万户,高新技术企业超6100家,企业和人才资源十分丰富。要鲜明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强化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成果快速转化。创新性提出三大人才。要坚持以用为本,重点围绕集聚科技创新急需紧缺人才,用事业吸引人才,用服务留住人才,用制度激活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决定》稿提出,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提能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硬核科技企业培育行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联合高校院所构建一批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强化企业创新激励,实施“政策支持+投资孵化+科技服务”定向扶持组合拳。《决定》稿提出,通过成果转化、联合研发、技术引进等方式,靶向引育一批引领科技发展趋势、具有行业号召力的科学家;支持技术经纪人事务所、技术经纪人公司、个体技术经纪人发展;探索发展“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打造“一站式”科创人才服务站。

  (二)《决定》稿进一步强化了成都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谋划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产业支撑,是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和服务部门,构成国民经济体系的核心支柱和关键枢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至少包括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等部分,要推动制造业的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要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要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决定》稿结合城市资源禀赋,进一步明确了成都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谋划,从以技术突破驱动先进制造业升级、以模式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壮大、以科技赋能提升都市现代农业质效、布局新赛道引领新经济发展、以绿色科技促进生产生活低碳转型等视角研究提出努力方向,着力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现代产业体系等重大问题。

  先进制造业方面着力“补短板、锻长版、提能力”,聚焦集成电路、航空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消费电子、新型显示、轨道交通领域持续创新强化技术优势、规模优势,聚焦重点产业链实施补链强链,提高重点产品区域配套率;以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赋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生产与消费高效协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现代服务业方面加快推动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医疗、在线教育、无人零售、智慧康养、智能体育等智能服务,推动自贸试验区升级,加强开放合作,提升服务业整体竞争力。

  都市现代农业方面着力打造高能级农业科产融合创新平台,建设现代种业创新聚集区,加速绿色智能生产技术研发与推广,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建设。

  新赛道引领新经济方面紧扣产业规律、城市功能和科技变革,构建新技术、新生物、新能源、新制造、新生活等新赛道体系;不断加强新赛手培育,加快培育一批平台型龙头企业和新经济“城市合伙人”;进一步深化场景营城理念,推动新赛场场景建设。

  促进产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加快布局绿色低碳产业,培育打造碳中和产业生态圈,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零碳经济发展示范区。强化低碳核心技术攻关,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中心、绿色工程研究中心,组建碳中和实验室。着力提升碳汇能力,大力实施“全域增绿”2.0版,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加快建设碳中和“先锋城市”。

  (三)《决定》稿进一步突出了创新创造生态在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的聚集效应

  完善的创新创造生态可以让市场主体形成“生态黏性”,激发各类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激发各类要素的创造力创新力,进而构筑起显著的比较优势。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关键在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能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于营造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服务触手可及、创新政策稳定公平的创新生态系统,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形成强大集聚效应。《决定》稿从高能级产业生态圈、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体制改革、金融服务等方面进行部署,着力营造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一流创新生态。

  产业生态圈方面,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建设是城市经济组织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成都进入新时期以现代化思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水平治理的关键支撑。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服务新格局、实现现代化,进程和质量取决于城市现代治理水平,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全球资源运筹能力和产业链构建能力。以产业功能区和高品质科创空间为载体,做强创新基础设施支撑,树牢“场景城市”理念,持续推进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五链融合”,加快形成要素资源集约集成、产业配套合作紧密、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全球市场供应供销便捷的区域经济新形态,为优化创新创造生态提供核心引领支撑。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以科教基础设施、公共技术平台等创新基础设施。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方面,产业链提升需要技术创新驱动,创新链再造推动产业链价值提升,二者相互支撑、共生共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个轮子、不可或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工程。面向产业中高端环节进行科技攻关,通过创新链破解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难题,降低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核心环节的对外依存度。充分激发我市高校院所创新资源雄厚优势,突出体制改革,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当前,我市还存在科技人才限制多、科技成果评估作价难、市场交易难、科技金融业态不发达等问题,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交互赋能、叠加增值。要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研评价机制、科研管理机制改革发力,深化以事前产权激励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基础和未来创新发展的整体优势。强化科创金融服务支撑作用。要构建涵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的多元化、立体式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促进金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串联,有效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要健全科创金融组织体系,推动科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展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