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27日电 以“科技引领创新赋能绿色发展”为主题的2025第九届中国国际水产科技大会26日在成都举行。来自中央、省、市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重要领导、院士专家、领军企业及企业精英共同出席,深入探讨产业热点话题,交流分享实践经验,论道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赋能新时代水产行业实现新跨越。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朱作言致辞表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水产品作为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其战略价值已从单一产业维度升级为国家食物安全体系的关键节点。这种转变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呼唤制度创新、产业链协同和国际合作的系统重构。希望通威等优秀企业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充分关注智慧渔业蓬勃兴起的大趋势,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发展动能迭代,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持续贡献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致辞表示,2024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366万吨,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自改革开放以来,水产行业用有限的资源提供了14亿中国人三分之一的蛋白质来源,而且只占用了7%至9%的饲料产量,这是中国在持续发展食物的“量”“质”方面对自身和人类的贡献。
中国渔业协会会长崔利锋致辞表示,加快推进渔业现代化进程、建设渔业强国,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中国国际水产科技大会搭建了水产领域重要的交流合作平台,也是推动水产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水产科技发展,要明确目标导向,着眼解决问题;要强化企业作用,推进科技创新;要加强产学研联合,促进成果转化;要发挥中国作用,带动全球发展。中国渔业协会将进一步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为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会员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中国水产学会秘书长韩刚致辞表示,当前,中国水产养殖业已进入一个从量变向质变转换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还存在绿色发展、质量安全、原料紧缺、智能化程度低等方面问题。加快渔业科技创新,培育渔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也是广大渔业科技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和必然选择。
大会发布了“科技引领创新赋能绿色发展”倡议暨“2025中国水产行业百强品牌”。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宣读倡议,并表示,为践行大食物观,因地制宜发展水产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水产智慧发展,提出以政策为引领,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以科技为支撑,突破关键领域创新壁垒;以绿色为底线,重塑水产生产体系;以智慧为引擎,赋能全产业链升级;以协同为基石,构建高质量发展共同体等五大倡议。
大会期间发布了“科技引领创新赋能绿色发展”倡议暨“2025中国水产行业百强品牌”。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宣读倡议,并表示,为践行大食物观,因地制宜发展水产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水产智慧发展,提出以政策为引领,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以科技为支撑,突破关键领域创新壁垒;以绿色为底线,重塑水产生产体系;以智慧为引擎,赋能全产业链升级;以协同为基石,构建高质量发展共同体等五大倡议。

大会同期举行“科技高度,产品深度,用户温度—2025通威农发好产品年”启动仪式,通威股份副总裁、通威农发总经理张璐表示,近年来,水产行业在多重挑战中艰难前行。2023年,通威在对行情准确分析之后,首次正式对外发布“好产品年”,确定了科技引领下,“原料稳定,质量如一”的产品定位。40余年来,通威已累计帮扶上千万用户养殖成功。如今,“万户共成长计划”持续深化,通威也会继续在产品、技术、资金上为客户提供支持,致力于帮助每一位水产从业者做大做强,以科技高度,产品深度,用户温度,持续书写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大会还颁发了2025中国水产名片“十大科技创新奖”“十大杰出成果奖”“十大卓越贡献奖”三大重磅奖项,表彰标杆企业,引领行业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