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cjbd > 中新网四川

长虹的“智改数转”实践:“人机共生”谱新篇
2025年04月28日 20:1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8日电 长虹新网科技智能车间内,曾经需要人工三班倒完成的校准工序,如今已蜕变为全流程无人值守的智能制造场景,工业机器人不知疲倦地在精密轨道上穿梭,将现代科技的效率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座智能车间作为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的标杆之作,承载着长虹新网科技对“智改数转”战略的深度实践。这场始于2023年的数字化转型征程,企业面临着技术与管理的双重挑战。然而,在改革者眼中,挑战从来都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企业迅速构建起“四维攻坚”体系,从技术、人才、安防、流程四大维度精准发力。历经信息化筑基、智能化升级、数据融合、数字驱动四个关键阶段的蜕变,最终在这场数字攻坚战中脱颖而出。

  “智改数转”带来的变革成果显著,传统岗位工作模式发生颠覆性改变。如今的智能工厂,数字化基础设施已构建起覆盖研发、生产、物流全价值链的数字孪生体系。在这座充满科技感的生产空间里,为数不多的工人有条不紊地监控着各类设备,整个生产流程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高效运转。

长虹新网科技智造产线。长虹控股集团供图

  虽然机器设备成为生产线上的“主力军”,但追根溯源,人才是核心驱动力。从技术研发到系统运维,从流程设计到管理决策,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的智慧与创新。正是人的不懈探索与实践,才让智能制造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企业采用“引导加强控”的双重策略。一方面,通过系统性培训赋能和转型理念宣贯,助力员工适应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构筑硬性约束体系和控制业务开展的方式,将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变成工作开展的必须路径,形成技术落地的闭环管理。

  以长虹智慧供应链系统为例,集团通过内部简报对各子公司使用情况进行实时追踪,及时将结果直接呈现在高层视野中,这种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形成强大倒逼压力。这场数字化变革不仅考验基层员工的适应能力,也对管理者提出更高要求。

  长虹空调智能制造产业园电控生产线上,传统人工目检的“找不同”工序已成为历史。长虹引入的在线AI视觉智能检测系统,不仅将检测准确率提升至99.9%,更实现了产品“零缺陷”下线的质量突破。

  在自动化升级领域,长虹空调同样成绩斐然。电控工序引入的3套行业领先的自动化产线,集成智能分拣、精密焊接等先进装备,较传统产线减少50%的人力投入,人均小时产量(UPPH)提升127%。在整机装配环节,智能机器人承担起安全测试重任,通过自动定位、检测和分流,将原本繁琐的人工操作压缩至5秒-6秒,不仅彻底消除触电风险,更杜绝了人为错检漏检问题。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专业技术人才凭借数字化工作实践,综合能力有了质的飞跃。长虹虹信软件创新业务事业部经理袁仁东分享道,数字化转型项目堪称锤炼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熔炉”。在不断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项目参与者逐步培养出系统性思考能力和战略眼光,形成远超常人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长虹“智改数转”的持续推进,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的革新,更是一场关于“人机共生”的深刻探索。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不仅是技术落地的执行者,更是人机协同生态的构建者。他们以数据为纽带,以创新为驱动,在人与机器的动态平衡中,构建了一个高效、智能且充满温度的工业新生态。(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