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cjbd > 中新网四川

全省第一!四川联通携手打造的15家5G工厂入选国家级名录
2025年09月04日 16:1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4日电(赵昕 吴娟)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2025年5G工厂名录》,全国共560个项目入选,覆盖48个行业。四川省29个标杆项目跻身名录,其中四川联通合作打造的15个5G工厂成功入选,涵盖石油开采、黑色金属矿采选、纺织、电气机械等多个重点领域,入选项目数量占比52%,位列全省第一,领跑全省工业互联网建设。

四川联通携手打造的15家5G工厂入选国家级名录。四川联通 供图

  四川是全国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和31个制造业门类的省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至关重要。2024年10月,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4—2027年)》,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为全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划定了清晰路径。

  作为在川央企,四川联通坚决贯彻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主动将“智改数转”赋能制造业作为答好、答优的“必答题”,深度参与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新质生产力驱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四川联通与宜宾普拉斯包装材料公司共建的智能化5G工厂,以“云计算中心+5G独立专网”为核心,融合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从原料、生产、质检、转运到仓储的全流程自动化体系,打造设备互联、流程互通、数据共享的数字工厂。5G+数字化场景的应用,不仅加速推进普拉斯公司智改数转进程,更是推动传统生产向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迈进。

四川联通与宜宾普拉斯包装材料公司共建的智能化5G工厂。四川联通 供图

  在纺织服装、服饰业,四川圣山白玉兰实业有限公司基于联通5G能力建设智能车间,集成研、产、供、销一体数字化管控平台,配备工艺中心(PDM)、标准工时(GST)、订单管理(OMS)、采购管理(PMS)、仓储管理(WMS)、智能排产(PPM)、制造执行(MES)、外协管理(SCM)等系统及智能吊挂、分拣、码垛设备,实现服务全过程快速响应、快速跟进、快速反馈,全力打造了服装纺织业生产基地典范,助力服装纺织业转型发展。

  在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业,四川联通与四川达能食品联合打造的智慧绿色5G工厂,实现厂区5G信号100%覆盖,核心区域速率、时延达标率超95%,在5G技术的支撑下,达能集团的工厂正在逐步构建全连接工厂模式,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中央控制平台使工厂内的生产要素紧密联系,“5G+MES”应用模块的实施,使得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实现了互联互通和协同管理,项目交付后产线部署周期缩短60%,运维成本降低40%,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单位能耗优于行业先进水平40%,推动产业链减碳,树立绿色工厂新标杆。

四川联通与四川达能食品联合打造的智慧绿色5G工厂。四川联通 供图

  在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四川联通携手长虹新能源打造5G数字工厂。在5万平方米的部件、电芯、包装工厂实现5G专网全覆盖,完成工厂AI视觉质检系统、MES系统、WMS系统、物流AGV、机械手之间的互联互动,采用基于5G高速数据采集与协同控制技术,完成电池装配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实时检测、分析。打破系统壁垒实现了工厂柔性化部署及协同制造,实现电池全价值链的信息化管理,产线效率提升10%,人效提升25%,制程废损降低30%,制程能力指数提升50%,关键质控点实现100%覆盖。

四川联通携手长虹新能源打造5G数字工厂。四川联通 供图

  据介绍,四川联通以中国联通(四川)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作为服务新型工业化的核心载体,持续聚焦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领域,构建了覆盖全栈的一体化行业解决方案与运营服务体系。工研院整合5G、联通云、大数据、物联网等核心能力,推出“蜀”系列工业平台夯实数字基座、“易”系列行业解决方案推进业务流程智能化、“捷”系列轻量化产品助力中小企业敏捷转型,全面赋能企业数字化升级。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打造“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实施方案》,到2027年,“5G+工业互联网”广泛融入实体经济重点行业领域,网络设施、技术产品、融合应用、产业生态、公共服务5方面能力全面提升,将建设1万个5G工厂,打造不少于20个“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

  未来,四川联通将坚持融合创新,依托四川完备工业基础优势,紧扣数实融合发展方向,助力新型工业化破解瓶颈、拓展边界。以央企担当与创新技术持续激活产业新动能,推动制造业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为四川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更多的数智力量。(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