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日电 (邹立洋)“小杨医生,下这么大雨你还来啊!”7月2日清晨,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保安村八社的韩婆婆望着浑身湿漉漉的杨洁,心疼又感激。一个月前,这位刚满30岁的大学生村医冒雨上门,为摔伤手臂的她缝合伤口。此后,风雨无阻,隔天准时上门换药。摸着淡粉色的疤痕,八旬老人感慨:“多亏小杨,我这老骨头好得这么快。”这一幕,正是杨洁毅然放弃城市二级医院的“铁饭碗”,扎根偏远保安村15个月,将村民“看病难”变为“暖心医”的生动写照。
据悉,保安村有80多位空巢老人,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走不动山路”“挂不上号”“怕麻烦”,3个难题横亘在他们与健康之间。许多人小病拖成大病。得知这一情况,已考取中医执业医师资格的杨洁,做出一个让亲友不解的决定:主动申请到保安村当村医。“我就想用自己这点专业,试着‘撞’开这些拦路虎。”杨洁说。
杨洁的战场是“固定+流动”双线作战。上午,他在略显冷清的村卫生室坐诊;每月则有10天,他化身“移动诊所”,背着沉甸甸的药箱,跋涉在山间小路。他踩着农时早出晚归:为慢性病患者随访、量血压、查血糖、指导用药;为腿脚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在杨洁看来,基层医生的价值核心不是门诊量,而是“人心量”。
这份用心换来实实在在的改变。村民牟婆婆,80岁,糖尿病患者。杨洁第一次上门随访时,测得她的血糖高达16.5mmol/L,老人蜷在竹椅上抱怨手脚冰凉发麻。杨洁仔细检查,耐心叮嘱:“手脚麻是高血糖闹的,得先稳住它。早饭换小米粥鸡蛋,中午凉拌黄瓜少放盐;降糖药标在日历红圈里,早餐前吃,下周我再来查。”此后半年,杨洁每半月上门一次,测血糖、查足部、解疑惑。如今,牟婆婆的血糖稳稳控制在6.5mmol/L左右。“小杨医生有水平!血糖稳了,手脚也利索了,能自己做饭喂鸡,娃们在外也少操心!”她逢人便夸。
成效不仅体现在个案上。短短15个月,在杨洁的精细化管理下,保安村高血压患者的规范管理率从59.6%跃升至98.4%,糖尿病规范管理率从75.9%攀升至96.6%。越来越多的老人主动找他:“小杨医生,孙子发烧咋办?”“腿疼得厉害,给我扎扎针吧。”
当被问及为何放弃城市的优渥条件,守着月门诊量仅20余人的村卫生室时,杨洁凝望着田埂,给出了质朴而深刻的答案:“以前在医院,我治的是‘病’;现在在村里,我护的是‘人’。看到老人因我的治疗能多走两步,慢性病患者因我的提醒少住一次院,我明白了——基层医生的荣誉感,不在大楼多高、设备多新,而在乡亲们喊我‘小杨医生’时,眼里那束信任的光。”
如今,杨洁肩负着保安村2000余名常住村民的健康守护,精细化管理着184名高血压和60名糖尿病患者。
对于杨洁而言,未来的蓝图并非宏大叙事,而是由一件件“更贴近村民需求的小事”绘就:让韩婆婆少走一公里山路换药,让王大爷因血压控制稳定多睡一个整觉,让更多人感受到村医岗位的“热乎气”。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扎根基层不是‘牺牲’,是用专业守护一方健康,用坚守点燃基层医疗的希望。这样的路或许不够‘华丽’,却最能叩响健康乡村的‘强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