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kjws > 中新网四川

智能炒菜机+AI数字菜谱全国首发 川菜智能化再添生力军
2025年07月10日 18:5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0日电(吴颖)10日,2025成都餐饮行业科技智能发展创新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据悉,这是今年5月1日《四川省促进川菜发展条例》正式实施后成都餐饮行业举办的首个科技智能主题的行业研讨会,由成都餐饮同业公会主办,四川省川商总会、四川旅游学院支持,四川熊喵大师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熊喵大师”)承办。

研讨会现场。成都餐饮同业公会 供图

  研讨会上,与会嘉宾深入分享科技智能发展对餐饮行业的推进作用,交流探讨通过科技智能化手段解决中餐标准化、规模化痛点的可行性,并发布了全国首套AI数字菜谱及智慧厨房全链条解决方案。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年餐饮行业收入55718亿元,同比增长5.3%。截至2024年末,全国餐饮门店规模近800万家,连锁化率约为22%,预计五年后,中国餐饮市场的连锁化率将超过40%,行业面临洗牌。截至2024年10月,中式正餐中的川菜门店数超过15万家,占中式正餐总门店数的11.4%,位居第一。但川菜整体的品牌规模化程度还较低,川菜品牌门店数在5家及以下的品牌数占比为92.8%,门店数在50家以上的品牌数占比不足1%。

餐饮大咖蓉城论剑。成都餐饮同业公会 供图

  成都餐饮同业公会秘书长袁小然在会上发出呼吁,传统餐饮业亟待进行一场整体升级。她认为,川菜高质量发展必须是品类和品牌都进行发展,因此,川菜品牌的标准化、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是必经之路。

  为了解决标准化这一核心痛点,四川熊喵大师研发推出了全国首个智慧厨房全链条解决方案,其中的核心便是AI数字菜谱和智能炒菜机器人。该公司创始人黄天勇表示,AI数字菜谱相对于现在市面上的数字菜谱而言是整体升级。就具体产品而言,其所需的食材、配料、烹制方法被反向解构为数据组合方式,形成数字菜谱,从而让菜品变成可标准化的产品。

四川熊喵大师创始人黄天勇发布智慧厨房整体解决方案。成都餐饮同业公会 供图

  在此基础上,四川熊喵大师的数字菜谱通过与章鱼小数据合作,具备了AI的大数据分析处理与学习能力,从而令餐厅的运营数据和后厨的产品数据联动打通,真正实现从产品研发、挑选到餐厅运营的数字化分析和决策,甚至可以协助餐厅经营者调整菜单和菜价,大大提高餐厅的经营能力。

  据了解,试点应用这一解决方案的门店,出餐速度从以往5—10分钟一道菜提升为平均2—3分钟一道菜,出餐效率提升40%以上,人力成本降40%,厨房面积压缩30%,秒级能耗监控使食材浪费降低25%,门店综合效率提升超过30%。

智能炒菜机器人现场展示。成都餐饮同业公会 供图

  “中国八大菜系其实有技术语言壁垒,比如过去川菜、湘菜、粤菜、淮扬菜、鲁菜,不同菜系厨师之间的技术语言是有区别的。但通过AI数字菜谱和智能炒菜机器人,可以一举打破技术壁垒,打通技术交流的新路径。”黄天勇透露,智慧厨房全链条解决方案将从川菜入手,先跑通设备落地、AI数字菜谱研发运营等关键环节,再进行技术标准的全球化。

  目前,智慧厨房全链条解决方案已服务全国100多个餐饮品牌、1000多家门店,业务覆盖中餐、火锅、粉面、酒吧、电竞酒店异业等多类业态,并拓展至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20多个海外国家和地区。

  当天,著名主持人、演员刘仪伟也现身助阵。他认为,科技创新为国内餐饮行业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传统的技术秘密会随着科技进步而逐渐被解码,这是一种必然趋势。作为从业者,要首先能在新形势的竞争中活下来,并进一步发展壮大,才有资格谈传承、坚持与创新。

著名主持人、演员刘仪伟也现身助阵。成都餐饮同业公会 供图

  著名川菜大师张中尤对此也感同身受,他作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原厨师长、中国烹饪大师,和邓正庆、杨元华、李光前、陈波、桑治均、李红等多位烹饪大师共同组建“熊喵大师工作室”,为后续数字菜谱的创新研发提供支撑。

  《四川省促进川菜发展条例》指出,鼓励川菜生产经营企业、川菜相关行业协会等加强川菜烹饪技术、营养膳食、食品科学、饮食文化等方面的科研,支持成立川菜发展研究机构,发布川菜科研成果,推动川菜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四川省川商总会执行秘书长唐俊表示,此次研讨会及相关解决方案发布,正是对该条例指引方向的一次有益探索,其市场实践效果或可为川菜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样本。

  唐俊还认为,这一解决方案也能极大助力川菜出海。他说,“川菜出海”不仅是中华文化名片和成都美食名片,也是带动“蓉品出海”的一张闪亮的产业名片。围绕AI数字菜谱与智能炒菜机器人为核心的智慧厨房全链条解决方案,将有效提升中餐业态的标准化能力,让川菜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