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10日电 (余莉 郭侨 刘润红)“黄老师,早上好!”9月10日,第41个教师节当天,一声声稚嫩童声里,眉山市仁寿县鳌峰小学校长黄志刚微笑着如常在校门口迎接学生。

52岁的黄志刚从教32年,外公、父亲、妻子、女儿均为教育工作者。谈及四代坚守教育的原因,他坦言:“四代一梦,唯有‘热爱’二字!”
两代师者引路点亮少年执教梦
黄志刚的师者初心,源于外公与父亲的言传身教。“最初向往教师职业,是因为外公段德昌——当时他是村小民办教师。”他回忆,未入学时,每天最期待跟着外公去学校“蹭课”。
校园里学生围外公提问的热闹,灯光下外公批改作业的专注,深深印在他心里。在年幼的他眼中,教师职业自带神圣光芒。
这份向往,在父亲黄泽良影响下沉淀为职业追求。父亲深耕乡村教育数十年,身兼数学、体育等多科教学,总是先自学再热情授课;即便教学条件简陋,也从不抱怨,常与同事探讨改进教学方法、帮乡村孩子开阔眼界。“从父亲身上,我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光荣。”黄志刚说,父亲的学生常专程回来看望,这份师生情让他“成为教师”的梦想愈发清晰,最终成了毕生追求。
三十载育桃李用爱照亮成长路
1993年,20岁的黄志刚如愿成为初中数学教师。他清晰记得,1996年带第一届初三学生时,为帮学生考出好成绩,他四处收集练习题,一有空就用铁笔在蜡纸上刻题,再用黑墨印刷分发。“一套试卷要花很多时间,老师通常比学生起得早、睡得晚,考试时比学生还紧张。”

从教师到校长,板书换了一版又一版,教案写满一本又一本。他曾为一堂课的疏漏难眠,也因学生一句“谢谢”红眼眶——32年里,他读懂了“教书育人”的温柔与重量。
“最欣慰的是学生分享成功,见证他们的高光时刻,像自己参与其中。”黄志刚手机里存着学生的喜讯,办公桌上放着学生送的教师节手工画,这些小惊喜让他对教育始终充满热情。2018年,刚任仁寿县汪洋镇中心小学校长的他,还没适应新角色,父亲就确诊肺癌晚期。那段时间他往返于学校与医院,可父亲病情稍稳就催他回校,叮嘱“以学校和学生为重”。父亲的以身作则,让他深知教育需以耐心为犁、热爱为种,在学生心田深耕,静待幼苗成长。
改革探新路四代师魂续新篇
“教育”的内涵随时代变迁,但黄志刚对教育的热爱与坚守从未改变——从一线教师到校长,他的视角从“教好一堂课”转向“办好一所学校”。面对时代变化,传统教育难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在鳌峰小学,黄志刚见证新校区成长,牵头制定五年规划、推动改革。在教职工努力下,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获国家、省、市、县多项荣誉,“五育并举”成效显著,学生从2000余人增至3500余人,他也多次获评市、县“优秀校长”。“过去黑板是石膏刷黑漆,粉笔粉尘伤健康;现在教室宽敞,多媒体让教学更高效。”黄志刚感慨,教育已从“让孩子有学上”跨越到“让孩子上好学”,这是时代的馈赠,更是千万教育工作者的付出。

如今,女儿黄诗沁也追随长辈脚步,成为清华附中天府学校的音乐教师。
不言春作苦,只言桃李满芬芳。从外公深耕村小、父亲扎根乡村,到黄志刚从教师成长为校长,再到女儿用音乐传递教育温度,黄志刚一家四代,用近百年时光,把朴素教案写成绵长诗歌,把“幼苗”培育成“参天大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