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4日电 北京即将进入“链博时间”。7月16日至2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将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举行。本届链博会以“链接世界、共创未来”为主题,设置绿色农业链、健康生活链等六大链条及供应链服务展区。
记者近日从四川省贸促会获悉,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四川元安药业有限公司两家川企已正式锁定第三届链博会“入场券”,将分别在绿色农业链和健康生活链亮相,把桑叶茶、杜仲、黄精等“药食同源”产品从四川田间地头带上国际展台,全景呈现绿色种植、精深加工与全球供应链的融合实践。
从嘉陵江畔到链博会:桑叶的“绿色蝶变”
南充是西部唯一的“中国绸都”,拥有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先进的缫丝织绸工艺和完整的丝绸产业链条。《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南充就有“万家灯火春风陌,十里绮罗明月天”的盛况和“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的盛景。如今,蚕桑产业仍是南充当之无愧的传统优势产业。
桑叶茶是南充蚕桑产业的“副产品升级版”。清末,嘉陵区双桂镇一带便有“以桑代茶”的民间做法。然而此后百年间,桑树主要服务于养蚕缫丝,桑叶除少量做粗茶外,大多被当作蚕饲料或废弃物处理。2009年,个别南充企业开始试制桑叶茶,却因工艺简单、口味青涩,始终打不开市场;同期蚕茧价格波动,桑园面积一度萎缩,撂荒严重。

转机出现在2015年: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一次性投入5000万元,在嘉陵区双桂镇集中流转土地3000亩,建起四川首个茶用桑示范基地。公司与西南大学、中国农科院合作,先后选育出叶厚、多酚含量高的“茶桑1号”,并开发“低温杀青—真空冻干”工艺,有效去除传统桑叶茶的青腥味,有效成分保留率提高30%。同年,公司牵头制定的《茶用桑栽培技术规程》获批四川省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2016年春,首批“春桑茶”上市即获中国农博会金奖,南充桑叶茶首次以商品身份批量进入北上广深高端茶饮市场。
桑叶茶用同一片叶子开出另一条价值链,让传统蚕桑从“一根丝”扩展到“一杯茶”,实现“栽桑养蚕”与“栽桑养人”的双轮驱动。截至2025年,嘉陵区茶桑面积已扩大到2.5万亩,形成“茶桑—蚕桑—果桑”梯次利用格局。公司同步建成精深加工园、生物科技园各1个,投产6条自动化生产线,年加工桑叶茶3000吨,综合产值突破16亿元。
作为即将在链博会绿色农业链亮相的企业,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正在把“绿色农业”做成一条可验证、可复制的完整链条。企业在区内建成全国最大的10万亩连片桑茶基地,其中1000多亩核心区通过有机转换认证,禁用化学农药和化肥,除草完全依靠人工或机械;园区安装土壤、气象在线监测及区块链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每片桑叶的“绿色履历”。公司用桑枝粉碎后培养灵芝、桑黄等食用菌,菌渣再与畜禽粪便制成有机肥回到桑园,形成“桑—菌—肥”零排放循环。
本届链博会上,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将现场展示“-35℃真空冻干桑叶茶”实物、冻干工艺及区块链溯源查询屏等产品和技术。“桑叶虽小,链博会的舞台却够大。我们希望桑叶茶被更多人看见、记住,共同把这条绿色小路走成通往世界的宽阔大道。”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山野到舌尖:四川道地药材全链亮相链博
从山野到舌尖,一杯热水就把道地药材变成健康生活的日常仪式:杜仲、黄精等道地药材采自嘉陵江畔海拔600米以上的林坡地套种山地;药材经古法炮制与现代工艺加工后,装进玉米纤维茶包,热水一冲,绿原酸、黄精多糖迅速析出……在四川南充,四川元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把道地药材变成了可以天天喝、随手泡的日常饮品。

作为本届链博会健康生活链参展企业,四川元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研发、内外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中药材生产企业。该公司主要加工杜仲、纹党、党参、黄精等10余种中药材产品,滋补养生茶及汤料等20余款药食同源系列产品,产品主要出口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营收8000余万元,其中出口800万美元,创利税500余万元。
据了解,四川元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南充市南部县建设有黄精、杜仲、白及、吴茱萸、枳壳等可溯源种植基地4000余亩,辐射带动综合式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及脱贫群众种植中药材3万余亩。该公司不断开拓巩固外销市场,拓展内销市场,近年来境内外销售总额逐年攀升,杜仲产品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70%。
本届链博会,四川元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将在现场呈现从种植基地到全球餐桌的杜仲、黄精、纹党等道地药材完整供应链,观众还可以再现场品尝新推出的杜仲雄花茶、黄精红枣汤料包,体验“健康即食”新场景。
“链博会不是简单‘展产品’,而是‘展链条’。”四川元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借第三届链博会举办的契机,重点推介公司产品,同时展示公司在中药材全产业链方面的优势,不仅让产品触及更多消费者,也希望寻觅更多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