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lyxw > 中新网四川

阿坝州汶川县“三项行动”促乡村振兴
2023年08月09日 15:5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9日电  近年来,汶川县坚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汶川的基础工程,创新实施“艺术乡创”引领、“五美乡村”建设、“人才兴乡”保障“三大行动”,成功创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首批“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荣获“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县”、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等称号,4次受邀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向世界分享汶川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案例。

  一、“艺术乡创”引领行动“赋能”。一是建立完善规划体系。制发《汶川县“艺术乡创”引领行动实施方案》,细化乡村特色文化重振、乡村艺术场景营造等“八个计划”和设施管护、群众参与等“四项机制”以及“乡村创意”产品展示、本地“艺术乡创”青年工作室培育等“八大行动”,以文艺介入乡村建设,用艺术提高产业层次,协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与经济发展。二是着力打造文化样板。大力开展“创意下乡”行动,聚焦“大禹”“大爱”“藏羌”等文化品牌资源,开设非遗、农耕创意体验项目,着力培育威州镇布瓦村“村民食堂”及“云上集市”、灞州镇“‘寻羌’景观餐饮服务体”等乡村非遗旅游、农耕文化体验基地。三是推动“艺术村长”驻村。在全州率先启动“艺术乡村”试点,以“源于生活,看见乡村”作为核心理念,成立首批艺术乡创导师团队,10位行业导师定点入村担任艺术村长,着力构建乡村新兴场景,挖掘乡村创意人才,推动创意浪潮流进乡村,乡村创意走向城市。四是丰富艺术创作实践。规划完成1个歌舞剧、5个文艺节目的“1+5”精品文艺作品创编,打造《希望的羌山》《乡村的诗》等创意展示场景,推动实现人居环境艺术化、产业体系艺术化、劳动过程艺术化。

  二、“五美乡村”建设行动“塑形”。一是坚持集约高效,实现“布局美”。以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作为总牵引和主抓手,选取优势明显的1镇20村进行试点示范村建设,形成“一片区一主业一特色”乡村振兴新格局。二是坚持融合提升,实现“产业美”。全力推进果、畜(禽)、菜、茶、药、竹6大主导产业和现代种养业、农机装备、冷链物流3大支撑产业的“6+3”绿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证书达28个,“汶川甜樱桃”品牌价值达26亿元,汶川甜樱桃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成功创建省五星级园区。三是坚持生态宜居,实现“环境美”。锚定“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目标,震后投入26.57亿元大力实施地灾和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统筹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绿色工业园区、岷江综合治理。高质量编制《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5-2025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规划》,加快构建以大熊猫、雪豹双旗舰物种为“伞护种”的重要生态系统。四是坚持共享发展,实现“生活美”。出台《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等配套政策30余项,整合涉农资金3.29亿元用于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返贫底线。五是坚持以文化人,实现“风尚美”。扎实开展文明创建深化、思想道德星光等新时代乡风文明“十大行动”,组建村级“红色文艺轻骑兵”,结合文明志愿服务、为民办实事、文艺宣传活动,讴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记录乡村发展变化的振兴历程。

  三、“人才兴乡”保障行动“铸魂”。一是精准施策“引”人才。以省级人才工作先行区创建为引领,聚焦乡村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中共汶川县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意见》《汶川县柔性引才引智工作规则》等20个政策文件,设立300万元人才发展资金,专项用于人才引进培养、服务保障等工作。二是建好平台“用”人才。抽调60名不再担任领导职务的干部组建决策咨询委员会、目标督察委员会和红旗驻村工作队“两委一队”。用好集红色讲解员、网络“红”主播、先锋星创客、无忧志愿者、法治护航员的乡村本土人才+县外专家智囊团的“5+1”人才队伍,切实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人才保障。三是突出重点“育”人才。利用省内对口帮扶和东西部协作推进组团帮扶,搭建汶川“人才书苑”“人才驿站”等平台,17名省州科技、农业专家人才组建师带徒对子36个。制定《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实施方案》《汶川县新一轮大规模干部人才“扛红旗·争第一”教育培训实施方案》等,助推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实施,切实提高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