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lyxw > 中新网四川

宜宾叙州:蚕茧价格创新高 蚕农“量价”双丰收
2024年05月23日 21:2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23日电 (吴平华 刘薪 叶丽娟)初夏时节,宜宾市叙州区的蚕农们都奔忙在桑园和蚕房之间。正值蚕茧批量上市期,今年叙州区不仅首季蚕茧单产量增加,且蚕茧收购价格也持续上涨。全区首季蚕茧产量预计超500吨,蚕茧产值超3000万元,均创历史新高。

工人们正细心地分筛着刚收获的蚕茧。刘薪 摄
工人们正细心地分筛着刚收获的蚕茧。刘薪 摄

  近日,在宜宾市叙州区横江镇金叶蚕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蚕茧收购点看到,当地蚕农陆陆续续地将新鲜蚕茧运送过来,一筐筐洁白的蚕茧映衬着蚕农丰收的忙碌和喜悦。工人们正严格按照标准忙着分类、筛选、烘干、打包,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苏大娟是横江镇米库村的养蚕能手。这一季春蚕,她家培育了247张小蚕,收入超17000元;同时,还养殖了3张大蚕,收入也超过了1万元。“这季我养了3张蚕,产量160多公斤。下季我育了240多张小蚕,准备喂大蚕4张,这个养蚕收益很高,对蚕农来说也很好。”苏大娟说道。

苏大娟用石灰粉为小蚕的居住环境消毒。刘薪 摄
苏大娟用石灰粉为小蚕的居住环境消毒。刘薪 摄

  西牛村村民李超不仅自家喂养了大蚕,还利用空闲时间在金叶蚕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务工,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我喂了三张纸,卖了10100元,又帮专合社育小蚕,一季收入有1万多元,在这里务工是150元一天。”李超说道。

  横江镇是宜宾市叙州区蚕桑生产大镇。近年来,该镇在叙州区天蚕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的支持下,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桑蚕基地建设、开展技术培训帮助桑蚕户提质升级等方式,不断做大做强桑蚕产业。

  宜宾市叙州区横江镇农技中心主任钟维生表示:“横江镇开展多元化的技术培训,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加强了桑园管理,提高桑叶单产质量;二是抓好小蚕共育,提高抗病能力;三是抓好精细化饲养,提高桑蚕质量;四是推广省力化设施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横江镇养殖大户已使用省力化设施设备达80%以上。”

  宜宾市叙州区天蚕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部经理谭东告诉记者:“今年春季气候因素好,加上技术指导比较到位,蚕茧质量挺好,单产比较高,今年蚕茧价格也创新高,均价都达到六十多,老百姓一张纸能收入三千到四千元钱,效益比较可观。”

  目前,横江镇2024年第一季鲜茧收购已基本结束,全镇首季鲜茧产量突破250吨以上,产值达1600多万元,稳居宜宾叙州蚕桑养殖首位。

  与横江镇毗邻的双龙镇同样具有多年的栽桑养蚕历史,蚕桑产业以其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及“短、平、快”的产业优势,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民心产业。

  在宜宾市叙州区双龙镇沙溪村村民沈光华的蚕房里,一包包鲜茧堆放整齐,沈光华正忙着清扫自家蚕房,为下一季蚕茧养殖做好准备。“2023年,我喂了九季,总共有10张纸多点,卖到3万多块钱。今年头季蚕我喂了3张,收入1万元以上。估计今年喂养七季以上,每季三张半以上,估计年收入8万元以上。”想着蚕茧能够卖个好价钱,沈光华抑制不住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沙溪村在镇党委政府、区农业农村局、天蚕公司等部门的支持下,不断做大做强蚕桑产业,取得了明显效果。该村还大力推广方格簇养殖技术,其独特的结构设计使得蚕茧在生长过程中得到更为均匀的分布和支撑,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蚕茧质量,每斤蚕茧价格比传统养殖方法高3至5元,让村民增加了收入。

  “蚕桑是一个好产业,沙溪村现有的桑园已达到3000亩左右。现在全年养蚕能够达到600张纸左右,能够达到200万元左右的产值。”双龙镇沙溪村党支部书记李殿聪说道。

  双龙镇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采取“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多种渠道发展蚕桑特色产业,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镇桑园面积29000亩,蚕农2100余户,带动群众增收超过1000万元。

  横江镇和双龙镇的成效只是宜宾市叙州区发展蚕桑产业的一道缩影。近年来,叙州区依托“宜宾石城山蚕桑产业融合发展园示范区”建设平台,大力推动蚕桑产业做大做精做强,为传统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全区桑园面积7.5万亩,涵盖9个乡镇(街道)、48个村(社区),有蚕桑主体专业合作社26个、家庭养蚕农场74个、养蚕农户7100余户。2024年,全区春一批蚕发种共11000余张,预计蚕茧产量超500吨,收入超过3000万元,均创历史新高。(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