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2月25日电 (姜强)近年来,德阳市旌阳区致力于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目前,旌阳区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4.05万亩,有效助力粮食增产和乡村振兴。
从“巴掌田”到“聚宝盆”的增收密码
近日,在德新镇五星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农技人员与种粮大户正在查看小麦的长势,只见小麦茎秆粗壮挺拔,叶片浓绿肥厚,病虫害迹象较少。小麦健康地拔节生长也得益于“田方土整、渠网配套、灌排自如”的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让昔日的“巴掌田”变成了如今的“聚宝盆”,不仅解决农田碎片化、水利设施落后等问题,还能依托科学规划和现代化管理,实现农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粮食的增产增收。

“长势很好,苗粗壮,病虫害也少。从目前来看,今年的小麦产量要比去年每亩多收一两百斤。”种粮大户周凤木说,“高标准农田好管理,田块大,便于耕种,能节约劳动力,无论是自己管理还是采用机械化作业都非常方便。”
“我之前流转了600多亩土地用于种植小麦。经过田块规整和沟渠优化,在耕地总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有效种植面积净增了10余亩。”种粮大户吉兴说,田块调整后,今年又在当地流转了300亩土地。
“目前,我们全镇高标准农田面积已经达到5.6万亩。”黄许镇农业农村工作部负责人姜鹏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推广成功经验,确保更多的农田能够达到高标准,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贡献力量。
“2024年,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项目区土地流转率达65%,较项目实施前增加了13%,项目区农业机械化率达到了91%。项目区农民纯收入增加总额达到447万元,人均节本增收234元。”旌阳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唐金花说。
千亩高产示范田激活15%增产潜能
近年来,旌阳区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还积极推进“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项目,依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专业技术支持,开展小麦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打造小春粮油千亩级高产示范片区,让“大田”变“良田”。
“今年我们在德新镇、柏隆镇建设小麦千亩高产片2个,在双东镇、新中镇、黄许镇、德新镇等镇建设油菜千亩高产片6个,加快推广高产栽培技术,稳步提高了全区粮油生产能力,示范区核心技术覆盖率达到100%。”旌阳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工作人员陈雪表示,力争2025年小麦千亩高产片的整体产量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5%。

旌阳区不断科学有序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实施64个建设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34.0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内建成高标准农田27.65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93.57%,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范围内建成高标准农田22.85万亩,占全区“两区”面积的94.66%,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有效推动全区粮食稳产增产,助推乡村振兴快速发展。
旌阳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唐金花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优化农田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科技含量,确保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效益,让农民的腰包更鼓,乡村的面貌更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