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4日电(唐福升)初秋时节,位于川陕交界的广元市旺苍县,青山叠翠,绿水蜿蜒,一片生机盎然,一处处设计精巧、风格各异的民宿犹如珍珠般散落在山野乡间,不时传来游客的欢声笑语……
近年来,旺苍县将民宿产业作为推动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全县各地的民宿依托优势资源以及独具特色的魅力,成为游客亲近山水田园的“心归处”,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更带动了村民增收,绘就了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新画卷。

资源优势赋能 民宿产业“百花齐放”
旺苍县生态禀赋优异,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拥有米仓山大峡谷的壮丽风光、鼓城山、七里峡的清新幽静,还有深厚的中国红军城、木门会议旧址等红色文化和川北民俗文化底蕴。过去,这些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游客多是匆匆而过,难以产生深度消费。
因此,旺苍县委、县政府精准施策,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科学规划布局,引导民宿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在米仓山镇,依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涌现出一批以“观星、避暑、探幽”为主题的高山生态民宿;在木门镇等地,则巧妙融合红色元素,打造了具有教育意义和怀旧情怀的研学民宿;在东河镇、嘉川镇等城郊区域,则发展了集果蔬采摘、农事体验、亲子娱乐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民宿。
这些民宿绝非简单的“农家乐”升级版。它们或是利用闲置的老屋进行改造,保留川北传统民居风貌,又融入现代设计感和舒适设施;或是新建的精品建筑,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力求“一店一设计、一宿一主题”。位于东河镇南阳山的清欢茗院民宿以茶文化为特色,满山茶园带来视觉清凉与嗅觉享受,原木风格房间简约雅致,推窗见绿,连被褥都仿佛透着茶香,是感受“人间至味是清欢”的雅致山居;位于高阳镇温泉村的鹿苑休闲度假村则提供了“清凉+温泉”的独特组合,这里前临河、后靠山,树荫浓密,溪水送爽,更有可爱小鹿增添野趣,鼎锅宴等特色农家菜广受欢迎。多元化的业态满足了不同客群的需求,使旺苍民宿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政策精准扶持 “旺苍民宿”品牌效应初显
民宿经济的火热,离不开政府的精心培育和有力扶持。旺苍县成立了文旅康养专班,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扶持政策,从规划审批、土地保障、基础设施配套、金融信贷、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符合条件的精品民宿项目给予建设补贴或贷款贴息;简化证照办理流程,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水、电、网等基础设施,打通民宿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定期组织民宿经营者赴外地考察学习,邀请专家进行管理和服务技能培训,提升行业整体素质。
更重要的是,旺苍县深知品牌建设的重要性。通过整合资源,统一对外宣传推广,积极打造区域民宿公共品牌。通过举办摄影大赛、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利用主流媒体和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全方位营销,旺苍民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从过去的“过境地”逐渐变成了游客心仪的“目的地”。
带动效应显著 乡村振兴“活力倍增”
民宿产业的崛起,为旺苍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当地村民。民宿的开发运营,创造了大量前台接待、客房服务、餐饮烹饪、卫生保洁等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同时,民宿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等,也优先从当地农户手中采购,有效带动了种养殖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延伸了产业链。以往可能烂在地里的野菜、水果,如今成了游客青睐的“香饽饽”;村民制作的腊味、豆腐干、蜂蜜等土特产,也通过民宿平台打开了销路。
此外,民宿还激活了乡村的闲置资产。在旺苍县盐河镇风景村将闲置村委会、三套闲置民居改造成精品民宿,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更让村民获得了稳定的财产性收入。这种“变废为宝”的模式,为乡村发展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收益。
更重要的是,民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他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技术和活力,改变了乡村的人口结构和精神面貌,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了人才。外来游客的涌入,也促进了城乡文化交流,开阔了村民视野,推动了乡村文明程度的提升。
提质增效 迈向高质量发展
尽管发展势头良好,但旺苍县的民宿产业仍处于成长阶段。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游客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该县正着手推动民宿产业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下一步,旺苍县将更加注重内涵提升和文化挖掘,引导民宿深度融入当地文化,避免同质化竞争;进一步加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升服务品质和游客体验;推动“民宿+”业态融合,与农业、康养、体育、文创等产业有机结合,形成联动效应;同时,强化生态环保理念,倡导绿色经营,守护好绿水青山这一最大本钱。
旺苍县的民宿,不仅是游客旅途中的歇脚点,更是读懂这片土地的一扇窗。它既承载着乡愁,也寄托着希望。随着民宿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旺苍的乡村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让更多人在诗意栖居中感受到这片红色热土的时代脉动与幸福温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