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16日电(吴平华 喻熹 滕雪飞“滑过几次,差点滚到坎底下去了……”今年秋天,记者跟随“乡村CEO”李江林走进兴文县周家镇新塘村,他开着车缓慢行驶在蜿蜒的村路上,回想起刚来时的情景,既好笑又后怕。

作为一名高级项目管理师、机械仪表工程师,李江林没曾想到自己的人生会与一个小山村紧密相连。
2024年5月,作为宜宾市“国企人才兴村计划”选派的首批职业经理人,李江林从市属国企天原集团来到兴文县周家镇新塘村,担任村集体经济联合社职业经理人。

“既然组织安排了我去,那我得发挥作用!”初到新塘的他,满怀雄心壮志,却不知他面临的是一堆难题。
他第一件事就是走访摸底。“必须要摸清家底、找准路子,”李江林说,“目的很简单,就是帮老百姓找到挣钱的门路。”
经过深入调研,李江林发现新塘村面临青壮年流失、产业基础薄弱等挑战。原有煤铁矿关停后,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村里留守的多是儿童和老人。土地分散、土壤贫瘠,村资公司账上仅存10万元沉睡资金,集体经济一度陷入停滞。
然而困难却不只是这些。
“刚开始,大家都不信任我啊。”李江林坦言,甚至也有一些村干部认为他就是来“镶金边”的,待够时间混个履历回去好升职。
面对村里的实际困境以及不被看好、不被理解的情绪,李江林并没有退缩。经过去往多个乡村实地调研学习,再结合新塘村实际,他认为新塘村的振兴关键在人。
半年内,他调整村资公司结构,规范运营机制,拓宽经营范围,让一个曾经空壳运营的村集体企业逐步走向市场化、专业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搭建平台、创造机会,他成功引进了专业项目经理人,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李江林带来了很多新思想,引进了很多新项目。从去年至今,我负责的板块营收已突破100万元。”现任新塘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供应链业务项目经理的李跃群说,回村发展更有干劲。
“大半年来已接待九批研学学生,营业额约60万元。现在有这么一个成果,我也觉得非常满意。”新塘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研学游项目经理李健笑着说。
李江林提出“桑+N”“养殖+屠宰”“研学+食材供应链”三大发展方向,推动村集体经济实现三级跃升。目前,研学基地已接待超5000人,供应链中标800多万元,肉牛养殖规模达150头。
从国企管理者到“乡村CEO”,李江林坦言最难的是思路转变,“国企管理体系健全,更多是下级执行上级命令,强调执行力。而在乡村,我们既要追求利润,发展集体经济,更要让农民享受到经济发展红利。”
一年多的驻村生活,让李江林把新塘村当作第二故乡。也经过一年多的相处,当地的村干部和村民都和他打成了一片,很是信任他,曾经“李总”的称呼也转变为了“李哥”“江林”。
“我也是农村长大的,非常喜欢这里。如果有一天离开,我会挂念这里的每一个项目——研学基地有没有新变化?肉牛产销链条打通没有?最重要的是,老百姓是不是都富起来了”?李江林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