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1日电(吴平华 陈欣)近日,资阳市乐至县童家镇的蚕房内暖意融融,村民们的指尖在方格簇上翻飞,一顶、一采,雪白的蚕茧便被轻巧取下,分拣入篮。这最后一季的“秋茧”,在指尖流转间,化作了群众兜里实实在在的收入。
“年纪大了,出门打工难。在这里采茧子,一天能挣几十上百元,老板还包接送。”村民唐明菊一边利落地按质分装蚕茧,一边说道。她口中的“老板”,是新兴家庭农场负责人廖素珍。
廖素珍俯身查看着蚕茧的成色后便开始采茧,她算起了今年的“蚕账”:“农场全年养了6季蚕,共150张,预计产值超过30万元。眼下这最后一批有12张,每张能卖2000元左右。”她说,通过规模化、多批次养殖模式,农场不仅实现了全年不间断收益,同时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灵活的就业岗位。
几里外的红旗丝绸有限公司童家茧站,同样是一片繁忙景象。村民们背着满篓的蚕茧,有序排队,等候验级、过秤、结算,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们严格按质定价,每公斤收购价在40元到50多元之间。”童家茧站验级员周万云手捏蚕茧,对光细看,“今天开秤,这一季要做到应收尽收,尽量把老百姓的蚕茧收完,让他们的辛苦得到回报。”据他介绍,该公司本季发放了700余张蚕种,预计收购蚕茧2万余公斤。
从家庭农场的多季养殖保障持续收益,到茧站“应收尽收”的坚定承诺,乐至县的蚕桑业已形成一条从育苗、养蚕、收茧到缫丝的完整闭环助农链条。这一传统优势产业,不仅稳稳地托住了群众的“钱袋子”,更在转型升级中擦亮了“中国桑都”的金字招牌。(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