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lyxw > 中新网四川

泸州泸县以文化之力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2025年10月29日 17:5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9日电 (黄平)在重阳佳节来临之际,在泸州泸县,一场场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群众文化活动正如火如荼展开。传统节日正悄然转变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与经济动能。从舞台上的翩跹舞步到乡间小院的温情演出,从选树文明典型到激活本土产业,泸县以文化为笔,绘就出一幅“塑形”与“铸魂”并重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重阳节当天,泸县奇峰镇永安社区文化广场人声鼎沸、鼓乐齐鸣,“奇峰镇第三届全民广场舞大赛”火热开赛。来自全镇各村(社区)的舞蹈队伍身着彩装、精神饱满,踏着欢快的节拍,舞出对美好生活的礼赞。《老百姓的好心情》《万丈高楼平地起》等原创编排节目,将孝道文化、乡村变迁、民生改善融入灵动的舞姿之中,既有民族风情的典雅韵味,又具现代健身舞的澎湃活力,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我们跳的不只是舞蹈,更是对家乡的热爱与赞颂。”参赛队员张阿姨激动地说,“政府搭台,百姓唱戏,我们农村妇女也能站上舞台,成为乡村文化的主角!”

  这场广场舞大赛,不仅是一场群众性文体盛会,更是一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活动同步开展“我为奇峰代言”评选表扬活动,选树民生事业代言人、文明学生、文明居民、好公婆、好儿媳等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讲好身边事,以榜样力量弘扬文明新风,推动乡风文明提质增效。

  更令人欣喜的是,文化活动正悄然撬动“文化+经济”的良性循环。“全民广场舞大赛”已连续举办三届,已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文化品牌,吸引众多周边游客慕名而来。比赛期间,镇上的黄粑、黄八香肠、手工竹编等本土特产和非遗手工艺品成为热销“伴手礼”。竹编匠人王师傅笑着说:“以前靠赶集零卖,现在通过节庆活动‘出圈’,订单都接不过来了!”文化引流,带火了餐饮、民宿和农旅消费,当天吸引周边县市游客超2000人次,真正实现了“一台演出、多方受益”。

  与此同时,在泸县玄滩镇,“九九重阳·情暖桑榆”主题文艺活动温情上演。泸县农民演艺协会与泸县音乐家协会联动全县演艺骨干,为老年朋友们献上一场充满乡土气息与艺术温度的文化盛宴。相声、小品、山歌对唱、川剧变脸……节目自编自导自演,既接地气又富情怀,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润物无声地传递到每个人心中。

  “我们不仅是演给老人看,更是用文化向大众传递温暖,让孝老之情在歌声与笑声中流淌,让乡村振兴在精神共融中前行。”泸县农民演艺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泸县的农民演艺节目很接地气,办得非常好,老人非常喜欢,今天专程带家人前来观看,还品尝了当地的美食,顺道买了一些特产回去,不虚此行。”来自永川的游客魏大姐高兴地说。

  文化演出也带火了当地农产品销售和乡村游。镇上的土特产摊位前人头攒动,手工辣酱、稻虾米等成为抢手货;制作小龙虾、炸泥鳅等特色美食的餐饮店“一席难求”……文化之力正悄然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文化兴则乡村兴,文化强则乡村强。近年来,泸县深入挖掘“中国龙文化之乡”“中国曲艺之乡”的深厚底蕴,依托“农民演艺大舞台”“我们的传统节日”等品牌载体,持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春节“三下乡”到重阳敬老活动,从非遗展演到民俗集市,一系列“有温度、有故事、有流量”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激活了乡村沉睡资源,催生“节庆引流、文旅融合、农产变现”的产业链条。

  “未来,泸县将深耕传统节日文化沃土,拓展‘文化+’融合路径,让‘我们的节日’不仅成为情感的纽带,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泸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冯秋兰表示。

  如今,在泸县,文化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它塑造着乡村气质,提升着民生温度,也拓宽着村民的致富路径。一幅以文化引领、精神共富、产业兴旺为底色的新时代乡村画卷,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铺展。(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