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5日电 (周强 彭明燕)在四川省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的深入推进中,绵阳市积极响应号召,全力助力阿坝州红原县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自帮扶启动以来,绵阳市紧扣红原县实际需求,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线,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近1.45亿元(人民币:下同),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项目,绘就了红原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图景。
据介绍,2023年以来,绵阳市将特色产业培育作为帮扶重点,聚焦牦牛全产业链发展,引入现代化畜牧业管理模式,累计投入4066万元,实施了越冬暖棚、安曲现代畜牧产业园区、五星级牦牛产业园和区域性牦牛交易市场等8个产业项目,推动牦牛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和现代化转型。通过“牧户+集体经济+企业”的利润平分代养模式,试点牦牛冬季增重显著,带动参与牧民户均年增收1.3万元。同时,引进绵阳雪宝、铁骑力士等5家龙头企业,成立4家合资公司,在绵阳开设红原特产直营店,开展“牦牛奶下绵阳”等产销活动,打通“高原特产进城市”通道,累计创造产值约2000万元。绵阳还投入2540万元建设冷链物流仓储中心、产品收购点,支持当地中小微企业升规升限,并依托“跟着音乐去旅行·骑着骏马游草原”文旅品牌,连续两年举办“万人上红原”活动,吸引游客20000余人次,带动餐饮、住宿、特产销售等产值近6000万元,探索出“产业+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针对红原县城区功能不完善和乡村人居环境较差的问题,绵阳市投入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在城区,投入1000万元实施地下空间综合治理,建设给排水、雨水、污水、燃气、供暖等地下综合管廊,改善了2.2万群众的居住环境。在乡村,投入2372万元推进查尔玛乡、麦洼乡、色地镇等地的住房改善与人居环境治理,解决了301户牧民的住房安全问题,同步完善了8个村的水、电、路基础设施。此外,统筹188万元安装D型滤池设备、实施防冻保暖技改,推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投入3506万元建成县域社会福利服务中心、Ⅲ级人防应急避难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高原“厕所革命”试点,覆盖4.9万群众的城乡一体公共服务网络加快构建。
在公共服务提升方面,绵阳市投入1814万元推进7个教育医疗标准化项目,建设16所中小学智慧食堂、配备远程互动网络教室、购买艺体器材,加强县级医院血透中心、影像中心建设和地方病高原病监测仪器配套,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乡镇延伸,切实解决群众“看病远、上学难”问题。依托雅克音乐文化、瓦切镇民族文化和长征红色文化等资源,投入484万元打造城乡文化联结项目,通过修缮藏式特色建筑、建成乡村文化大院和村史展示馆等措施,吸引城市游客走进乡村,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创新“陪伴式帮扶”模式,选派112人次干部人才驻点帮扶,开展农牧、文旅、教医等领域技能培训1000余次,支持返乡大学生创业和家庭牧场建设,组织当地青年赴绵阳学习专业技能,并通过本地设岗、以工代赈等方式,带动500余农牧民实现就近就业和劳务增收。
据悉,绵阳市对红原县的托底性帮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也为四川省欠发达县域帮扶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绵阳市将继续深化帮扶合作,携手红原县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