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21日电(吴平华 张德蓉 高巧)近期的珙县,山野田垄间紫红色紫苏花穗缀满枝头,微风拂过漾起层层“紫浪”,蜜蜂采蜜声、农户笑语声与农机作业声交织,奏响丰收欢歌。返乡创业人才彭政扎根故土,以紫苏特色产业为抓手,带动乡亲增收致富,为珙县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看着家乡的好山好水,总想为乡亲们蹚出一条增收路。”近日,彭政说,牵头成立珙县露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携手罗渡苗族乡天堂村供销社,瞄准本地富硒生态条件与紫苏市场潜力,从品种改良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为培育适配本地气候、抗逆性强的紫苏品种,他带领团队扎根田间,历经三年试验改良,成功培育“僰苏1号”“僰苏2号”特色新品种。该品种花期集中,坐果率较普通品种提升30%以上,且富含迷迭香酸、Omega-3等优质营养元素,为产业提质、农户增收夯实基础。
“科技兴农,校地携手是关键。”彭政锚定“产学研用”融合方向,对接四川农业大学、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组建专家团队,创新推广“玉米-紫苏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通过“高低搭配”巧用光热水肥资源,实现“一地双收”,玉米亩产稳定超460公斤,紫苏亩产达150公斤,亩均综合收益较单一种植提升150%。双方联合制定相关种植技术宜宾市地方标准,推行精准管理与绿色防控技术,同时以公司获评的宜宾市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依托,累计开展技术培训36场次,覆盖学生及农户8000余人次,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农业人才培育双向赋能。目前,该种植模式带动珙县紫苏种植26000余亩,辐射全省超30000余亩,让昔日“闲农田”变身“金土地”。
“产业发展的落脚点,是要乡亲们都能共享红利”,彭政始终坚守助农兴农初心构建“企业+供销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为种植户提供选种、管护、采收全流程技术指导与收益保障。紫苏基地里,普通村民、残疾人、留守妇女等群体均可参与劳作增收,长期管护农户月均收入3000-4500元,临时参与采摘分拣村民月增收1200-2600元。“僰苏”牌紫苏籽油、紫苏茶等产品品质过硬,远销重庆、广东、浙江等地,累计带动6500余名农户参与种植及相关产业,人均年增收超3000元,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致富”的转变。
如今,珙县已有越来越多返乡创业人才扎根故土,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实干担当为底色,持续绘就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