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次挂号管三天”到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从构建城区15分钟的就业服务圈到创建成都国家植物园……11月13日召开的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送出民生“大礼包”:成都将聚力擦亮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名片攻坚突破,结合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持续推出一批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省委具体部署下,既要全面对表落实“规定动作”,又要因地制宜做好“自选动作”;既要立足当前解决突出矛盾,也要着眼长远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将紧密结合成都实际,扎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走在前列。
一次挂号管三天
年底前实现一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在改善就医服务体验方面,目前成都‘一次挂号管三天’已经实现市属层面医院全覆盖,争取在2025年底实现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覆盖。”成都市卫健委主任杨晓涛表示,今年年底,还将力争通过四川省和重庆市联合开展的川渝检查检验交叉质控,确保成都134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面纳入川渝互认范围,互认项目扩展至161项。
为实现看病就医更有保障,成都还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杨晓涛表示,市卫健委将在落实落细改革举措上下功夫:
推动解决全市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从人口需求和服务半径出发,全市统筹做好部省属、市属医院扩容下沉布局规划和建设。“做好部省属医院领办、托管县市医院,并做好毗邻区域规划,既避免重复建设,又防止互为空白。”杨晓涛说,还要全力支持部省属医院争创国家医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医院争创国家、省重点临床专科,形成全市专科专病发展的局面。
在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杨晓涛介绍,将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试点,注重城乡协同与上下衔接,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向着优质高效再进一步。
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满足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住房是每个家庭的温馨港湾,是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夏先义在学习此次全会提出的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后发现,其中至少有30余处涉及到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有的是针对现阶段实践中的新形势,有的是需要久久为功的新举措。
全会指出,加大配租型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推进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缴存人利用住房公积金购买和租赁保障性住房。对此,夏先义表示,市住建局始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将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即以政府为主满足人民群众刚性住房需求,以市场为主满足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实现房子有人住、人人住好房。”
在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体制机制方面,如何保障就业这项民生之本,是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道明最为关心的内容。“就业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王道明表示,人社部门将落细落实减税降费、减负稳岗等政策措施,加强企业园区用工保障监测调度,深化技工院校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构建城区15分钟、乡村辐射5公里的就业服务圈,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创建成都国家植物园
促进生态价值多元转化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何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过程中,让更多市民共享“绿色福利”?在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局长刘嘉聪看来,需要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持续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
具体如何做?“持续推进环城生态区、锦江公园、国家储备林等重大生态项目以及生态惠民工程,促进城市风貌与公园形态交织相融。”刘嘉聪表示,成都接下来将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大力发展现代都市林业。
记者在全会上了解到,成都将加快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创建国家植物园。对此刘嘉聪表示,成都在加快创建成都国家植物园的同时,还将加快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展示项目,尽快实现更多“实物量”。
成都以东的龙泉山,也将产生新变化:将优化环城生态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重点区域管理机制。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主任王仕彬倍感振奋,他表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将继续以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为重点,同时培育龙泉山山地消费带,推进林长制,助力生态价值转化,为美丽成都建设贡献更优生态空间。
同样感受到“使命在肩”的还有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勇。他表示,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以美丽成都建设为牵引,把任务落实到位,以高水平保护不断激发城市高质量发展动能。
记者 李菲菲 杨升涛 胡瑰玮 刘依林 刘飞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