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成都实践|成都累计建成各级绿道近6000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33%
时间:2022年10月13日 10:02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人民网成都10月12日电 (朱虹)近年来,成都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公园绿道星罗棋布、城市街巷草绿花香,市民能亲身感受到这座城市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近年来,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上到底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成都市公园城市局二级巡视员罗晓辉在今日召开的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做了详细解读。

  今年是成都持续推进公园城市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第五年。在过去五年,成都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持续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全市累计建成各级绿道近6000公里、新增公园面积达6.5万亩,环城生态公园、锦江公园全线贯通,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加快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3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3%。

  据了解,五年来,成都大力推进生态筑城,夯实公园城市生态本底,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实现分级分类管控;整合优化后,成都市自然保护地现有2类(国家公园、自然公园)6处,总面积1503平方公里,占市域国土面积的10.5%。全面推行林长制,将园林资源纳入林长制工作统筹谋划,建立市、区(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林长组织体系,实现“一山一坡、一园一林”均有人管,创新形成“林长制+法院”协作机制,今年上半年,四级林长累计巡林10万余次,发现并解决问题7000余个。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以保护大熊猫旗舰物种为牵引,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巡护,全市记录高等植物4459种(含珙桐、红豆杉等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兽类129种(含大熊猫、川金丝猴等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15 种),熊猫基地现有圈养大熊猫237只,为全球最大人工繁育大熊猫迁地保护种群,其中15只为今年新生的熊猫宝宝。

  五年来,成都大力推进形态美城,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以“五绿润城”行动、“百个公园”示范工程为牵引,呈现园中建城、城中有园、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公园城市形态。推进天府绿道“结链成网”。累计建成绿道总里程已接近6000公里,植入文旅体及科技设施3500余个,累计建成“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区绿道2700余条。环城生态公园100公里一级绿道全环贯通,建成开放绿道景点26个,完成高标准农田4.63万亩。锦江公园一级绿道全线贯通,建成开放绿道景点23处。推进全域公园“均衡布局”。编制《成都市公园建设发展规范(2021-2035)》,建成蓉漂人才公园、芙蓉岛公园等示范项目,目前“百个公园”示范工程110个公园项目已建成88个,全市现有各类公园已达1514个。同时,着眼美化城市生态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方便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形象,完成“金角银边”场景营造108个,新建顺城社区微绿地、万象城小游园等“口袋公园”13个。推进城市绿化“增量提质”。统筹实施花卉氛围营造、主题植物雕塑设置,推进城市道路、重要节点、重要片区园林景观品质整体提升。推进老旧小区绿化改造,桥体、屋顶、墙面、阳台立体绿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区新增绿地2250亩,新增立体绿化面积6万平方米,营造鲜花氛围110余万平方米。

  五年来,成都大力推进业态兴城,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深入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分片区召开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会,制定印发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和任务分解表,力争在林业设施用地政策、集体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纪念林建设运营等方面取得改革成效。创新开发林草碳汇项目;引导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府绿道、川西林盘、湖泊湿地等重点生态工程碳汇开发,成功开发龙泉山碳惠天府、碳中和林等项目;倡导公园城市幸福生活范式;积极响应市民亲近自然需求,发布绿道公园精品游览线路50条,创新开展公园(绿道)阳光帐篷区试点,首批划定22个阳光帐篷区供市民搭设帐篷;环城生态公园环线绿道骑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朝看日出、午赏美景、夜观星辰”成为网红打卡项目。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