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运会”遇上“低碳日” 成都这样探索绿色赛事生态密码
时间:2023年07月12日 13:51来源:川观新闻

  绿色低碳发展是时代潮流,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7月12日是2023年全国低碳日,主题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当前,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在即,“简约、安全、精彩”、“绿色、节俭、必须”分别作为本届大运会的办赛要求和办赛原则,备受社会关注。

  当“大运会”遇上“低碳日”,藏着哪些绿色密码?7月11日,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绿色低碳”专场发布会举行,详细介绍了成都大运会探索绿色赛事的各项举措。

  看低碳场馆:

  超70%的赛事场馆是改造而成

  比赛场馆是大运会赛事的重要载体,也是直观体现绿色低碳办赛的重要板块。

  恢弘大气的白色建筑群落矗立,倒角、柔边、曲面等多种设计手法融合,赋予建筑灵动飘逸之美,这里是简阳市文化体育中心(东来印象),是本届大运会跳水和柔道的比赛场馆。

  东来印象(简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东来印象总占地面积450亩,包括“八馆五中心两园一家一大剧院”。“场馆在设计、施工和利用方面都坚持贯彻绿色低碳理念。”简阳市副市长罗巍介绍,在场馆设计上,按照全生命周期设计理念,采用回风系统、雨水回用系统、中水处理系统、智能变配电系统等多种低碳节能环保设计;在场馆施工中,按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优先选用绿色建材,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清水混凝土浇筑和地面透水铺装技术,实现建筑垃圾100%资源化处置。

  东来印象并不是个案。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城市工作服务部专职副部长杜胜歌介绍,大运会49个赛事场馆中,36个场馆为既有建筑改造升级,13个新建场馆均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凤凰山篮球场馆外立面可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切换模式;新都香城体育中心雨水回收系统年节水3000吨以上,基本满足绿化养护用水。同时,各场馆按照“非必要不设置”原则控制临时设施搭建,强化场馆低碳智能运行。

  此外,这些场馆在建造之初就充分考虑到赛后的可持续利用,注重全民健身需求。场馆内部的各种设施和服务项目为参赛和观赛人员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服务,在赛事结束后,这些场馆将进一步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看绿色能源:

  抓住赛事契机推动城市能源结构调整

  作为清洁能源生产大省和消费大省,四川省有着绿色低碳办赛的先天优势。杜胜歌介绍,一方面,充分发挥四川的水电优势,保障开闭幕式、竞赛场馆等赛时常规电力消费;另一方面,因地制宜使用可再生能源,凤凰山体育公园、简阳东来印象等场馆配置地源热泵系统,双流网球场馆中心设置碲化镉发电玻璃用于路标指示。

  成都大运会不仅注重“城市侧”大尺度电力系统的保障传输,同时加强从“赛事侧”细节着手,运用前沿能源科技,为践行低碳能源理念树立示范。

  1.92平方米、年发电约260度、可持续稳定发电达50年之久,由双流本土企业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碲化镉发电玻璃被形象地称为“挂在墙上的油田”。它每生产1度电,仅排放11克二氧化碳,目前已投用在双流川投国际网球中心在人检通道等功能区,用于路标指示。值得一提的还有大运会火炬“蓉火”,它的内部燃烧系统以航天动力技术为支撑,创新引入多级强化流动预混燃烧与催化蓄热等设计理念,燃料采用全周期碳中和型生物质丙烷燃料,实现了火炬燃烧的高可靠性和高清洁性。

  同时,成都市充分利用大运会赛事契机激发产业活力,加速充换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设施场景建设,推动城市能源结构调整。

  新都香城体育中心建设了成都目前最大的充换电一体站项目,目前拥有13块电池,每天最高可完成 312次换电;大运会马拉松比赛沿线的双流金河路区域是成都首批“智慧路灯+充电桩”示范段,12盏路灯变身充电桩,让街边充电场景变为现实;龙泉驿赛区配备了50台“龙泉驿造”氢燃料车用于赛事保障。

  看全民行动 :

  打造线上线下公众践行低碳新场景

  在成都,通过低碳任务获得碳积分,再兑换丰富的普惠商品和服务已不是一件新鲜事。

  2020年3月,成都在国内率先提出“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双路径碳普惠建设思路。2021年,“碳惠天府”平台上线,搭建了公众参与的载体。今年,“碳惠天府”平台增设了“低碳大运”专区,从5月起,陆续推出知识竞答、公众碳积分捐赠等7项活动。成都产业集团副总经理袁水全介绍,用户在完成活动后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碳积分,更能获取荣誉勋章等奖励,还有机会赢取大运会惊喜礼盒,以此激发公众参与热情。

  以办赛为契机,越来越多的绿色低碳新场景相继涌现。大运村餐厅打造光盘行动、废旧塑料瓶兑换纪念品等场景,增强绿色低碳体验感、参与感;以竞赛场馆、文化点位为重点,凤凰立交、天府艺术公园、金沙遗址东门等50个公交站点推出“绿动青春,低碳大运”等宣传语,积极展示绿色低碳宣传氛围。

  办一届“碳中和”的大运会,成都按照“源头减碳、过程管控、末端中和”路径,委托具有联合国指定经营实体资质的第三方核查机构初步核算,大运会在全面落实源头减排措施后,将实现减少碳排放约2.6万吨。赛事筹备、举办、赛后全过程碳排放量约37万吨,将由8家本土企业捐赠的国家核证碳减排量、林业碳汇和“碳惠天府”机制的碳减排量进行抵消。

  助力低碳大运,更离不开全民参与。助力市民绿色出行、低碳观赛,成都轨道集团增购28列骨干线路列车,并对50个乘客服务台进行双语引导、末班车查询等功能升级。成都地铁APP上线“碳惠交通”活动,乘客可参加活动获取绿行积分,用于兑换地铁、公交免费出行单次卡,共享单车骑行优惠券等,引导广大市民绿色错峰出行,减轻赛事和城市交通压力。 川观新闻记者 吴亚飞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