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于6月5日胜利闭幕。6月6日,成都市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会的有关情况,解读全会精神,并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成都大力推进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成为全国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国际班列通达境外112个城市,成都国际铁路港成为全国五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之一,航空枢纽国际客货运吞吐量、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数、外贸进出口总额均居中西部首位,在服务国家促进国际交流交往、维护国际贸易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开放门户作用。
“成都将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内畅外联的枢纽通达能力、双向配置的枢纽运筹能力、接轨国际的枢纽服务能力。”成都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邱长宝表示,为推动成都在国家对外开放全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将从多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一是深化开放通道枢纽建设,持续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四向拓展对外开放大通道,加快推进双流国际机场提质改造、川藏铁路引入成都枢纽线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成渝铁路成隆段扩能改造,加快贯通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通道,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集结中心。谋划打造“霍蓉渝昆”物流通道,充分发挥向西开放战略高地优势,以成渝为核心枢纽,以新疆、青海、四川、云南为通道主体,构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有机衔接,联通欧洲、中亚和东南亚的全陆路物流通道,推动西部地区与欧亚大陆各国和各地区建立更加紧密、更具韧性的经贸联系。
二是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聚力打造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在加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加快布局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聚力打造西部中试中心的同时,全面提升产业建圈强链开放水平,落实好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健全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做好外资项目用地、用能、环评等要素保障,推动新型显示、智能网联汽车、卫星互联网、创新药等重点产业提升面向全球配置资源水平,加快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能源装备、软件信息服务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是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努力创造更多制度经验成果。除了建强制度型开放载体,探索创新要素跨境自由有序流动体制机制外,推动陆上贸易运输规则创新,高水平建设成都“一带一路”国际多式联运综合试验区,建立完善多式联运数据流通标准化体系和载具标准化体系,争取国家部委和相关国际组织在陆路国际贸易规则中采纳成都多式联运“一单制”等创新成果等。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洪双 通讯员任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