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成都如何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时间:2021年03月24日 13:46来源:成都日报

  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百年交汇,既是“十四五”开局,也是现代化启航。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立足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现实基础,明确提出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清晰标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成长坐标和目标遵循,充分体现了走在前列、作出示范的大城担当。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要坚持局部与全局相协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标与路径相统一,深刻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根本遵照、方向指引、价值取向,以坚定决心、务实举措、创新手段引领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以勇立潮头的宽阔视野 洞察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内在逻辑

  进入新发展阶段,在“两个大局”交织涤荡、社会矛盾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被赋予更广泛深厚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

  从战略逻辑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根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格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城市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在民族复兴战略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四个现代化建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内陆城市“三线”建设到布局19个城市群和9个国家中心城市,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无不强调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综合承载、价值创造、引领辐射作用,形成更多支撑国家现代化的战略单元。

  从历史逻辑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根植于城市化高阶演进大趋势,是推动城市发展在更高层次上行稳致远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历史长周期经验表明,城市的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生活动力和经济动力相互驱使作用的长期性过程。现代化城市具有要素充分集聚、动能策源牵引、产业高端高质、国际融通链接、文化高度认同、社会需求有效满足等显著特征,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秩序与活力动态平衡、发展与安全兼顾统筹,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有利于提高社会进步的动力与文明发展的可持续性。

  从人本逻辑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根植于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大愿景,是促进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促进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先进文化、公平正义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更为迫切。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更加注重从人本体验出发作出制度设计和行动选择,必将有利于更好满足人的物质精神追求,汇聚人民群众对城市的情感寄托、心灵向往和归属认同。

  从实践逻辑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根植于全球城市竞争格局重塑大变革,是在世界城市体系中争先进位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当前,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深度相互交织,科技进步、人口增长、经济全球化等因素引发世界城市格局发生系统性重塑,一大批中国城市有望乘国力增强之势、现代化建设之力,加快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有利于高位集成、聚势赋能,创造更多依靠比较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在参与国际竞合中提升城市位势能级,增强世界话语权。

  以干在实处的意志定力 奠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坚实基础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着眼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区域发展大局,顺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盼,聚焦“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这一主题,推动城市能级全方位提升、发展方式全方位变革、治理体系全方位重塑、生活品质全方位提高,成为历史上发展态势最好、能级跃升最快、群众获得感最明显的时期之一,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新征程积蓄了战略动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动力机制:创新变革引领突破的内生增长。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引擎,着眼变革经济工作组织方式、促进供需动态平衡,推动从低成本竞争向先进要素生态集聚转变,以产业、环境、制度全方位集成创新为突破,构筑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和城市加快转型的强劲动力。目前,全市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达7.3,高端资源聚合指数较“十二五”末提升29.4%,新经济总量指数排名全国第二、活力指数排名全国第三。

  营城路径: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营城思路,面向全球引入“城市合伙人”实施片区综合开发,以场景营城理念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和功能品质提升。以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为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增绿惠民、营城聚人、引商兴业、筑景成势”,打造世界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最长的城市绿道、最美的公园城市场景,大力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已成为成都走向世界的鲜明标识和崭新名片。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跨越龙泉山向东拉开“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组团式”空间骨架,市域人口经济承载力年均提升11.2%。

  全球思维:开放竞合双向循环的门户枢纽。跳出西部宿命、盆地桎梏的自我设限,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以拓展战略通道全面提升空铁双港与全球城市的链接水平,以推动双向开放全面提升运用全球资源市场的能力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着力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不断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辐射、集散和资源配置功能。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达305家,航空和国际班列连接境外城市163个,2020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进出口总额增长29.9%,城市开放能级和水平全面提高,为打造国际循环门户枢纽奠定了坚实基础。

  价值归依:幸福美好生活的城市表达。深刻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坚持将“城市的核心是人”作为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逻辑起点,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使命方向,推动城市发展由工业逻辑生产导向转向人本逻辑生活导向,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为市场主体创造蓬勃发展的新机会、为新兴产业培育广泛应用的新场景、为青年人才搭建筑梦圆梦的新舞台。2017年以来,累计吸引超过46万名本科及以上学历各类人才落户,公共交通平均通勤时间从47分钟降至39分钟,劣V类地表水质全面消除,连续12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城市综合实力争先进位与人民生活品质改进提升相得益彰。

  以走在前列的时代担当 作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成都示范

  我国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现代化建设不可能齐步走,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突破,进而带动其他地区实现现代化。无论是全省主干城市,还是国家中心城市,我们都应有走在前列的政治担当,努力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道路上作出示范。

  率先培育城市转型新动能,在构建创新驱动、开放协同的策源牵引体系上走在前列。聚焦国家战略需要,构建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为主平台、高品质科创空间多点支撑的创新供给网络,布局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在前沿医学、能源互联网、航空航天、区块链等领域推出更多“源于成都、引领前沿”的硬核科技,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聚焦城市转型需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推动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以新经济为牵引推动创新深度链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聚焦人力资源协同,以产业生态圈匹配招引高知识高技能专业人才,超前布局高质量人才供应链与能力发展链,在创新激励、创业孵化、技能提升等方面统筹发力,加快建立健全城市转型、经济发展与企业成长、人才就业的协同机制。

  率先形成未来城市新形态,在构建差异协同、高效集约的现代空间体系上走在前列。全面推动空间布局优化,以主体功能区和产业功能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构建底线约束、弹性适应、紧凑集约的空间体系,以生态绿道和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功能科学分布,推动形成“大都市区—区域城市—功能区—新型社区”四级城市形态。围绕规划协调、政策协同、功能共享、市场一体开展区域协同创新,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和成渝相向发展。提升空间治理水平,统筹大都市、都市圈和成都平原经济区三个层级人口产业分布,从老旧城区有机更新、新城新区增量拓展、区域城市差异协同等方面分类精准施策,以科学精准规划引领城市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形成人口产业与资源禀赋、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城市空间结构。

  率先探索自然有序生长新路径,在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价值创造体系上走在前列。积极探索凸显公园城市特点和生态环境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统筹构建“青山绿道蓝网”城市空间体系,完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和生态建设运营双平衡机制,大力营造公园城市山水生态、天府绿道、乡村田园、城市街区、天府人文、产业社区六大场景,着力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引导市民养成文明健康、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加快建成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城市。以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契机,深化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建设具备高端绿色成长基因的生物经济示范带,推进都江堰精华灌区、川西林盘、沱江生态轴等重大生态工程,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率先塑造全面开放新优势,在构建广域链接、内外联动的循环体系上走在前列。全面提高战略通道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推动沿江高铁、川藏铁路、陆海新通道等重大工程建设,着力提升“成渝号”对“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覆盖能力和链接水平,以天府国际机场投运为重大契机构建链接全球的航空网络,整合中西部空港资源,推动双港驱动、协同发力。全面拓展全球供应链体系,构建“四向多廊”全球物流网络,提升航空枢纽客货量级和货运能力,积极培育货运基地航空公司,完善国际多式联运集疏系统。打造国际供应链枢纽,鼓励发展高铁货运、智慧仓配、跨境电商物流等新模式新业态,构筑面向“一带一路”供应链核心节点和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全面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拓展“买全球、卖全球”消费供给网络,积极培育与国际接轨的高端商品消费链和商业集群,大力发展周末经济、夜间经济、户外经济,进一步拓展“城市首店”引进的门类和层次,全力塑造“成都休闲、成都服务、成都创造、成都消费”城市品牌,加快形成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供给能力和海外消费场景体验的替代效应。

  率先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在构建优质便捷、可感可及的服务供给体系上走在前列。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实施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和全周期全链条的公共服务供给,让人人都能享受品质生活。深入实施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大力营造稳定公平可及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创造市场主体更好发展机会、打造创新创业广阔舞台,让人人都能享有出彩机会。以天府文化凝聚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讲出讲好成都故事,打造一批走向世界的文化品牌,形式以天府文化为内容的城市话语体系,让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构建全龄友好包容社会,把柔性关照渗透到城市规建管运各个环节中,把人文关怀落实到衣食住行育教医养每个细微处,让人人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社会的温暖。

  率先探索社会治理新格局,在构建多元聚力、智慧韧性的现代治理体系上走在前列。畅通市民多元参与的组织化机制和制度化渠道,推动构建城市发展共同体、治理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深化“党建引领、双线融合”治理机制,健全“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全国基层治理标杆城市。分层分类深化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示范建设,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畅通城乡居民、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等参与社区治理渠道。加强社会治理主体培育,大力发展专业化、枢纽型、品牌性社会组织,提升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着力推动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完善超大城市应急管理和风险防控体系,夯实韧性城市的基本单元,提升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城市抗压适应和弹性再造能力。构建智慧城市标准和规范体系,加强“城市大脑”的系统集成和优化重组,完善城市运行的数字化底板,对城市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加强前瞻预判、超前介入、一体联动,实现城市安全的最优化管控。着力推动法治城市建设,积极争取更大立法权限,加快建立与超大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和司法服务保障体系,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城市安全和发展的互促共进、相得益彰。

  (作者:郑鉴洋,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综合处处长;王星龙,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综合处二级主任科员;白飞,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综合处二级主任科员;刘青松,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综合处四级主任科员)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