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cxw > 四川在线

刷屏了的沙尘暴会不会吹到四川来?专家这样解读
2021年03月16日 09:29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若尔盖一处流动沙地。

  四川在线记者 王代强

  沙尘暴刷屏了。

  3月14日至15日,新疆、甘肃、内蒙古、北京等12省市区出现明显沙尘天气,部分地区现沙尘暴。中央气象台今晨将沙尘暴预警升级至黄色预警,这是近10年我国最强沙尘天气过程。

  沙尘滚滚来袭,四川会受到影响吗?防沙治沙,四川面临怎样的形势,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四川不会受本轮沙尘暴影响,

  省内沙尘天气主要分布在川西北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特点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此轮沙尘暴来势汹汹,经估算,卫星可视的沙尘区面积约为46.6万平方公里。四川会受到影响吗?

  “吹到四川的可能性较小。”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邓东周研究员说,我国沙尘暴天气主要在北方地区发生,四川位于我国西南,与内蒙古等北方城市距离较远,同时,四川和北方之间还有秦岭这道“天然屏障”阻隔。

  四川的沙尘天气,主要集中在川西北地区。每年春天3-5月,阿坝州若尔盖麦溪、辖曼,以及红原瓦切等地,偶尔能见到沙尘现象,但剧烈程度不如北方的沙尘暴。这是因为,川西北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区,当地有流动沙地分布。

  “流动沙地是土地沙化最严重的状态。”邓东周说,从宏观尺度看,川西北地区沙化形成的综合原因,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特殊的区域地质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大背景下,人口增长导致的人为活动加剧。

  而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出现的大量鼠害和杂草等生物因素进一步促进了沙化的形成。川西北地区沙化实质是自然、人为和生物等三种因素相互叠加而形成。

  根据每五年一次的调查统计,截至2014年,四川沙化土地总面积86.3万公顷,集中分布在阿坝州和甘孜州的31个县,两州沙化土地面积为79.7万公顷。

  沙化天气对当地老百姓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春季沙尘能把农牧民的房子掩埋掉,在七八年前还会掩埋公路。”一位防沙治沙专家回忆。

  四川如何治沙防沙?

  根据沙化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

  沙化土地如何治理?专家表示,根据沙化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

  按照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制定的监测技术细则规定:川西北(甘孜、阿坝)沙化土地包括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沙化耕地、露沙地和非生物治沙工程地六大类。

  “相对北方治沙,川西北地区严重沙化区域分布较小,降雨量也不算小。”专家介绍,川西北地区治沙的主要制约因素不是北方的干旱,而是流沙和土壤肥力下降。而且,川西北地区热量条件适中,沙化土壤具有一定水分,有利于灌木草本存活及植被恢复,并且川西北沙化是以中轻度、露沙地、斑块状沙化为主,因此目前是防沙治沙关键期。

  “流动沙地几乎没有土壤条件,治理难度也最大、投入最大。”邓东周说,通常而言,流动沙地治理需要分三步走,首先是设施沙障,把流沙固定住;然后通过施入牛羊粪等,对土壤进行改良;最后,在土壤上植灌种草,从而实现防风固沙的目的。

  而中轻度沙化地区主要是以恢复天然草场为目标进行治理。“植绿的同时还要管好放牧。我们要求,沙化治理期间,治理区要实行少则三年多则八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禁牧管护。”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说。

  早在2007年左右,四川省就开始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治沙,近年国家也对四川治沙增加了大量投入,加上地方上采用转移支付等方式参与治沙,现在四川每年都有专项经费用于防沙治沙。

  若尔盖一处流动沙地治理当年成效。

  2007年以来,我省及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川西北省级防沙治沙工程、国家防沙治沙试点示范工程、川西北防沙治沙成果巩固工程、川西藏区沙化土地治理工程、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项目等多个防沙治沙工程项目,效果较为明显。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省已累计治理中重度沙化土地近6万公顷。“从我们正在开展的监测情况看,治理区域内所有的流沙基本都固定住了。”邓东周说。

  “目前,省林科院,省林草局荒漠处、草原处,以及相关部门单位、地方都在积极参与防沙治沙,但前期主要是单个项目的治理。”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四川将在巩固已有治沙成果基础上,探索系统化综合治理路径,强调治理的区域、流域概念,针对区域内综合考虑谋划,与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等工作统筹起来,综合施策,建立长效机制,保护生态系统。(省林科院供图)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