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cxw > 中新网四川

全国幸福河湖建设试点芙蓉溪江油段建成投用
2024年06月07日 19:5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7日电 (刘煜 黄兰)河道碧波荡漾、沿岸植被葱郁、两岸丰收田园如画、新农村民居星罗棋布……“三夏”时节,全国幸福河湖建设试点芙蓉溪江油段正式竣工投入使用。正好印证了北宋诗人文同对芙蓉溪的赞誉:“晓霭滋花色,晴辉发水光。”

  2023年5月以来,绵阳江油市积极争取全国幸福河湖建设试点项目,紧紧围绕“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河湖管护、流域区域发展”七大要素,对芙蓉溪江油段实施升级打造。

 芙蓉溪配套景观打造。 江油市委宣传部供图
芙蓉溪配套景观打造。 江油市委宣传部供图

  打造“幸福河湖”

  重现“巴西第一胜景”

  芙蓉溪是涪江的支流,芙蓉溪河流全长91.75公里,江油市境内长32公里。隋末唐初,芙蓉溪被称为“巴西第一胜景”,流域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流淌在川蜀大地,李白、杜甫、王勃、文同等文人雅士都曾泛舟芙蓉溪。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芙蓉溪流域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芙蓉溪水环境容量日渐过载,水生态严重失衡,水质现状不容乐观。

  如何重现昔日胜景,如何平衡流域人文底蕴与现代化治理?去年,芙蓉溪终于迎来生机:被确定为全国幸福河湖建设试点,为全国15条试点河流之一,也是全省唯一。

  绵阳江油市抓住这一机遇,启动芙蓉溪江油段整治工程。芙蓉溪江油段建设分为三大片区,以水文化生态带贯穿水资源配置片区、水生态修复片区,以水为纽带,将水文化传承、水知识运用和水人文生活联系起来,丰富空间格局,营造自然、生态、和谐的空间环境。

  在水生态修复区,重点开展农业水保能力提升项目,包括土地平整、土壤保水能力提升、灌溉与排水、基础设施维护等建设;在水资源配置区,重点开展源头河道治理。

  八洞桥新建生态步道、岸线焕然一新。 江油市委宣传部供图
八洞桥新建生态步道、岸线焕然一新。 江油市委宣传部供图

  注重蓄灌节水

  5000亩良田“喝饱水”

  在江油市战旗镇白沙村二组,村民刘世友正忙着通过沟渠往自家稻田灌水。田野上新建成的硬化渠系纵横交错,绵延数千米。

  “以前是土沟沟,随时修、随时垮……”刘世友说,现在农田灌溉又方便又及时,今年他家种植的玉米和水稻因为“水喝得饱”,长势十分喜人,眼看丰收在望!

  这些变化都得益于芙蓉溪整治工程的顺利实施。工程选用耐久性强、输水能力、抗冲能力高的材料对白沙村10条总长6.5公里的渠道进行衬砌,一年可节水5万立方米。

  除渠道改造外,在白沙村核心区域,提灌站也进行了升级改造,形成了蓄引提配相结合的灌溉系统。

  提灌站管理员刘弟财飞快在手机上操作,为白沙村三组放水80个小时。提灌站除了硬件更换升级,还新增了水位监测、水量计量、智能控制、一体化控制闸门等设施设备,在白沙村村委会安排管理系统,实现蓄引水的智能管控。刘弟财说:“以前提灌站需要人工去开关闸门,往返奔走比较麻烦。现在智能系统绑定在手机上,随开随关,节约了人工的同时,还避免了水的浪费。”

  据了解,白沙村作为江油“幸福河湖”建设项目的重点区域,建成了灌溉系统、芙蓉溪生态岸线、水质净化示范等项目,构建起白沙村分布式循环蓄灌节水系统示范,可满足5000余亩耕地灌溉用水,实现粮油增产60万斤,经济收益增加100万元。

  工农埝桥附近新建亲水步道。 江油市委宣传部供图
工农埝桥附近新建亲水步道。 江油市委宣传部供图

  追求“人水和谐”

  提升居民幸福感

  幸福河湖重在“幸福”,重在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善周边居民生活质量,让幸福河湖建设成为传承地方民俗风情的载体、沿岸百姓精神文化的纽带。

  八洞桥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距今已263年,是芙蓉溪上第一座长度达20米左右的古桥,承载着当地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原工农埝桥位于八洞桥的上游,因溢流洞堵塞,导致下游生态水量减少,八洞桥四周岸线也难以修整。

  “生态河”建设,是江油“幸福河湖”项目的新举措。主要围绕八洞桥,新建工农埝桥,并设置生态溢流堰,保障上游生态需水量,为下游芙蓉溪提供生态水量;工农埝桥上游新建生态护岸987米(左岸682米,右岸305米),下游河道岸线整治约300米;加强设置了溢流堰至下游文物保护单位八洞桥附近的亲水步道。

  距芙蓉溪不远处的一片湿地,面貌也焕然一新:通过种植花叶芦竹、芦苇、鸢尾等湿地植被,对周边景观生态化梳理,增加了湿地的植被覆盖率,提高了湿地的水质净化能力。通过修建生态亲水平台、景观亭,加强了配套设施。

  “看见家门口修建得这么漂亮,我们心里挺高兴的,平时饭后空闲就去散散步,看看河岸新修的景观,生活幸福感提升了。”白沙村村民袁玉梅说。(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