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fw > 中新网四川

挂水“好得快”?成妇儿药师为你科普输液风险
2024年09月11日 16:4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11日电 (杨佳)静脉输液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的治疗手段,在生活中也很常见,它像是身体里的“小小快递员”,能迅速将药物送达最需要的地方。在医疗领域,它更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在急救、重症治疗、营养支持及抗感染治疗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就像“送快递”需要精准和细心一样,静脉输液也需要合理、科学地使用,才能确保它既快速又安全地发挥作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杨佳介绍,不当的静脉输液不仅可能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还可能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静脉输液:医疗界的“速递员”

  当你感到身体不舒服,需要药物帮忙时,静脉输液就像是骑着电动车、穿着蓝色制服的“速递员”。它不走寻常路,直接穿过身体的大街小巷(血管),把药物迅速送到病灶前线,这样的速度,是其他给药方式难以比拟的。

  正是因为静脉输液能快速起效,通过静脉血管直接向体内输入药物、血液制品、营养液或电解质溶液等,以达到治疗疾病、补充营养或维持体液平衡的目的,它也确实成为许多临床治疗的首选的方式。

  别让静脉输液“好心办坏事”

  杨佳表示,虽然静脉输液很给力,但也得小心别让它“好心办坏事”。“毕竟,每次输液都是一次小小的‘入侵’行为,需要小心呵护。如果操作不当,或者用得不对路,就可能引发感染、过敏等问题。”

  感染风险

  静脉输液属于侵入性操作,若操作不当或无菌观念不强,易导致局部感染,甚至引发全身性感染,如菌血症、败血症等。

  不良反应

  如过敏反应:某些药物如抗生素、中药注射液等易引起过敏反应,严重时可导致过敏性休克。

  如药物毒性反应:过量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滥用,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害、菌群失调等。

  血管损伤

  长期或频繁静脉输液可造成血管壁损伤,增加静脉炎、血栓形成等风险。

  经济负担

  相比口服药物,静脉输液往往费用更高,也相对增加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静脉输液怎么用才最合理?该出手时才出手

  杨佳表示,就像平时购物一样,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需要买最贵的,也不是所有的病都需要输液。对于一些小病小痛,如果能通过口服或者其他方式解决,就尽量别动用到静脉输液这个“大招”。

  杨佳强调,如果要使用输液的治疗方式,一定要明确静脉输液的适应症,对于能通过口服或其他途径给药的疾病,应优先考虑非静脉给药方式。只有当患者病情危重、口服给药困难或无效时,才考虑使用静脉输液。

  安全第一,无菌为王

  每次输液前,医护人员都会像准备一场手术一样严谨,确保所有的工具都干净无菌。医护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前,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输液器具和药物的无菌状态。而作为患者,也要信任并配合他们的工作,毕竟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输液要慢慢来,别急躁

  输液不是比赛,不需要争分夺秒。医护人员会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患者的身体状况来调整输液速度。

  杨佳介绍,控制输液速度在输液的过程中尤其重要,一般需要根据药物性质和患者情况,合理调整输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的不良反应(一定不要因为图快而自行调快输液速度)。

  如果在输液过程中感到不适或者有任何疑问,一定要及时告诉医护人员。输液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特别是首次使用新药或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时,应做好急救准备。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采取相应措施。

  特殊人群要特别关照

  老人、小孩、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这些特殊的人群就像是家庭中的宝贝一样需要特别关照。在给他们输液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选择最适合他们的药物和剂量。

  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减退,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降低,因此在使用静脉输液时应特别谨慎。应适当减少药物剂量,控制输液速度,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儿童因其特殊的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能力,对药物的反应更为敏感。在静脉输液时,应选择适合儿童年龄和体重的药物剂量,避免药物过量或不足。

  同时,应选用适合儿童使用的输液器具,以减少疼痛和不适。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在使用静脉输液时,需特别注意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应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或婴儿造成损害的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关于静脉输液的其他贴心小贴士

  记得保暖:

  输液时,身体可能会感到有些冷。不妨带上一件小毯子或者暖宝宝来保暖,这样不仅能让体感更舒适,还能减少因寒冷引发的不适感;

  按压针眼

  输液后,注意结束后别忘了按压好针眼,这样可以防止出血和感染的发生。

  同时也要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有任何不适要及时就医。

  “我们倡导‘能口服不注射,能肌肉注射不静脉输液’,减少不必要的静脉输液,降低医疗风险和患者经济负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医疗带来的便利和安心,让健康之路更加顺畅无阻。”杨佳说道。(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