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ms > 封面新闻

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校长:父母要做好榜样
2021年03月23日 11:15 来源:封面新闻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封面新闻记者 刘皓洋 张峥 何方迪

  沉迷游戏、近视率增加、学业负担增加.。.近年来,中小学生因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引发社会关注。2月初,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在学校不能玩手机了,但很多孩子一回到家就跟家长们展开“手机大战”,让不少家长头疼。

  “如何管理神兽在家玩手机?”“10岁的小朋友机不离身,每天抓到时间就想玩游戏,是一刀切地禁止玩手机还是科学管理,如何管理?”“孩子正在读初中,最近对游戏充满了兴趣,该如何预防他沉迷游戏?”自封面新闻“校长来了”栏目开启话题征集后,不少家长发来了他们的育儿困惑。其中,多位家长提到不知如何管理孩子的手机,为此,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中小学及学前各学段的多位校长和有经验的家长,请他们为大家支支招。

  家长现身说法

  一味封堵不可取 可以尝试约定玩耍时间

  蔡先生的孩子小蔡正在读初中,一直以来,小蔡的成绩都名列前茅。去年疫情期间,因为要在网上学习,蔡先生夫妇便给了小蔡一部手机,用于上网课。复课后,小蔡的成绩开始下滑,最擅长的语文也只考了85分。起初,蔡先生夫妇也没太在意,认为可能是因为小蔡不习惯网上学习,回到学校上课后应该会慢慢好起来。一段时间后,小蔡的班主任告诉蔡先生,小蔡每天的精神状态不好,学习也不在状态,叮嘱蔡先生要注意一下他的睡眠状况。

  听了班主任的话后,蔡先生夫妇心里有些纳闷,明明小蔡每天回家后就早早的到房间睡觉了,怎么可能有睡眠问题呢。有天晚上,当小蔡进入房间休息后,蔡先生潜入小蔡房间,发现他正躲在被窝里玩手机游戏。夫妇俩大发雷霆,小蔡的妈妈当即没收了他的手机,并要求他从今之后不得玩手机。本以为没有了手机小蔡的学习慢慢恢复。但一学期之后,小蔡的成绩还是没有起色。无奈之下,蔡先生找到小蔡,心平气和的聊了一下午,小蔡坦言,虽然自己的手机被没收了,但是他还是忍不住想找同学借手机玩。

  谈话之后,蔡先生背着妻子与小蔡达成约定,每周五晚上可以玩一小时手机游戏。但是前提是不能再借同学的手机玩,学习也要慢慢找回状态,如果做不到,就取消周五的玩手机时间,还会把借手机玩的事情告诉妈妈。按照这个约定执行了一学期后,小蔡的成绩慢慢恢复了,语文又考到了125分。“我现在都还没告诉孩子的妈妈我跟他的约定,就怕他妈妈不赞同,破坏了孩子好不容易找回的状态。”蔡先生说:“孩子玩手机,堵是堵不住的,让他正确认识手机游戏,想法引导他养成自律的好习惯,才能真正不用担心手机会成为影响孩子学习的洪水猛兽。”

  校长支招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五龙山校区校长李俊:

  孩子一两岁前 家长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机

  “虽然现在手机是仅次于课堂的知识来源地,但是大部分未成年人尚未具备辨识能力,在知识、阅历、价值判断上都存在不够成熟的问题,在没有监控的情况下长时间使用手机,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受不良信息影响、沉迷游戏、网上聊天等。在校园禁止使用手机是非常必要的。”对“中小学生不得带手机入校,学校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的要求,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五龙山校区校长李俊表示支持。“管手机很难,禁是最好的办法。”他呼吁家长,孩子一两岁前,大人千万不要在他们面前玩手机。“小时候不好好管控,到初中孩子形成手机依赖后,就更管不住了。”

  “当然,那种自控能力强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是神仙级人物。”他表示,对规范手机使用,学校一是要从严管控,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提倡买非智能手机;就读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周末到校后,手机要交给班主任,放学回家再取回来。”另外,在家庭教育上,父母要做好榜样,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勾孩子的馋虫”。

  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学校副校长李黎:

  家校配合 减少学生使用手机频次

  尽管有“手机不能入课堂”的明确规定,但是作为寄宿制学校,家长难免要和学生联系。成都新都区蜀龙学校副校长李黎表示,学校有规定“不允许手机进课堂”。但是考虑到实际情况,学校为住校生设立了班主任代管手机制度,允许周五家长接送时,学生使用手机联系。

  减少学生使用手机,沉迷手机,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没有使用手机的机会。“有些学生会打着做作业的借口玩手机。”李黎告诉记者,学校偶尔会布置安全平台作业,让学生在手机完成,为了避免部分学生“钻空子”,学校会提前通知家长,让家长知晓作业情况。

  去年疫情时期实行‘停课不停学’,学生居家在线学习。然而复课后却发现学生近视率增长。“为了保护学生视力,我们也在叮嘱家长,注意孩子使用手机。”李黎说。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