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4日电(刘刚)近日,雅安市天全县始阳镇瓦坪村的小灿(化名)同学,在爷爷的陪同下,携带“人间自有真情在,爱心捐赠暖人心”的锦旗来到雅安日报社,专程送给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彭加权,表达了一家人对他帮助的感激之情。
据介绍,在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部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一面面鲜红锦旗,都是受助家庭送给彭加权的,这些全是见证,他因此也被称为“草根记者”。

彭加权说,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庭受地理环境限制或因病、因灾、因意外而陷入困境。作为党报记者,帮贫助困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自己通过采访发现、读者“报料”等渠道,让更多的困境家庭能得到帮助。同时,不仅自己帮,还主动与身边亲朋和结识的“好心人”一起帮,聚集更多的“爱心力量”,帮助更多的困境家庭走出困境、走向幸福……
不忘初心 助人为乐
“从贫困中走来,知道困境人员的心情与期盼。”据介绍,这是彭加权常说的一句话。已年近退休的彭加权,出生在芦山县飞仙关镇一个贫困家庭。读书时,家里穷得连一双胶鞋都买不起,但每年会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救济……正是这样的困难处境,他懂得了生活的不易,懂得了要感恩社会、帮助困难的人。
1985年,彭加权当兵退役后,怀揣改变家庭生活的梦想,换了多个职业后,于2003年从事党报记者工作,感恩也从此开始。他一直从事社会民生新闻的采写,长期奔走在农村,每当采访到困难家庭,他总会想起当年的自己,总要想办法“帮一把”。

芦山县思延镇周村的农妇杨绍英,一人抚养2名弃婴,其中1名为脑瘫患儿,她还要赡养自己年迈的母亲,生活十分艰苦。2013年4月20日,芦山发生强烈地震,杨绍英家的住房震成了危房,一家人就挤在一个简易棚里。灾后重建时,杨绍英一家没钱建房,彭加权在采访中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及时上门采访,以《最美乡村妈妈,没有血缘的母爱》和《母爱之光照亮女儿,最美的妈妈受到关注》等多篇追踪报道,让杨绍英一家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彭加权在自己捐款的同时,还通过八方联络后,爱心迅速聚集,杨绍英先后收到10万余元的捐款和一批生活用品,当地政府也为其提供了公益岗位。最终在多方的帮助下,杨绍英一家修起了一楼一底的砖混住房。
为感恩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杨绍英用花岗石板刻了“感恩碑”,将其镶嵌在新房的墙壁上,教育孩子不忘党恩、不忘好心人。目前,杨绍英收养的小女儿已读大学。
此外,彭加权还为许多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的学生捐款,联络“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给予“一对一”帮助,助力他们好好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帮助残疾人家庭卖鸡增收和为白血病、尿毒症患者捐款等,不断地用言行感染、带动更多的身边人,关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脚步不停 帮助不止
据了解,在帮贫助困进程中,彭加权还特别关注困境家庭中的学生,让他们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名山中学一名品学兼优的高中学生因家庭经济条件困难背上了思想包袱,为解除这名学生的担忧,2021年,彭加权获得雅安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的表彰,他把所得的3000元表扬金,通过雅安日报传媒集团机关第二党支部定向捐给了该名学生。这名学生得到帮助后,更加勤奋努力……今年5月,这名受助学生荣获了“四川省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并表示将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今年7月11日,彭加权荣获了第二季“助人为乐类四川好人”称号。彭加权表示:“荣誉是对我的鼓励与鞭策,我要把荣誉视为持续努力的新起点,脚步不停,帮助不止,力所能及地为需要帮助的人排忧解难!”
正如彭加权所言,助人是快乐之本、助人是一种美德,无论在岗还是退休,他表示都会初心不改、脚步不停、帮助不止,他将继续把“助人是快乐的”当作一种信念、一种心态,以言行影响身边人,用温暖传递爱的力量。
据悉,目前,彭加权已着手准备在退休后组织一支“爱心团队”,继续行走在帮贫助困的路上,多形式、多渠道为困境家境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