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30日电 (杨茂)今年以来,中江县纪委监委结合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教育整顿和信访举报工作要求,持续深化“有不满、找纪检”工作理念,扎实开展“走基层、访民生、解难题”活动,全县200多名纪检监察干部走村入户,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着力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进村社、进园区、进学校、进卫生站所、进大厅和领导班子联镇驻村,正是纪检监察干部走基层的“五进一联”活动,推动县、乡两级纪检监察干部主动下沉、深入一线,依托“千人走千企”“民情大走访”等活动,设置廉情综合监测点37个,每个月开展流动接访并固定1个工作日下沉开展联动接访,每次走访不少于5人。

征集民意只靠干部走访还不够,多渠道征集能更全面合理地反映真实民情。
“您好,我们这里是中江县作风办社情民意专班,给您打电话是想了解下您对中江县经济社会发展、为民办实事、营商环境、干部作风、公示公开等工作的意见建议,请问您最不满意的是什么事项……”在中江县的常住人口中,时不时有人接到这样的电话,这便是中江县作风办社情民意专班的工作人员来电,通过开展电话问卷调查,了解民情民意,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建议。
立足职责“访民生”,不断深化落实“全员接访”工作,组织纪检监察干部轮流到信访接待点参加接访工作。全面推行“带信下访”工作,建立“纪检监察信访+‘12345’市民热线+网络舆情”问题筛查模式,按照“四个一批”的原则,定期对群众投诉反映问题进行初筛,选取突出问题进行跟踪督办。
“我要反映一个事情,我能不能申请办理五保或者低保……”日前,在联合镇信访接待点,一名红着眼睛衣着破旧的老人引起了纪检监察干部的注意。
据了解,老人姓许,是联合镇狮桥村1组的村民,在外流浪了三十多年,今年刚回乡,然而多年前的家早在暴雨中成了危房,现已彻底坍塌。如今老人居无定所,生活困难。
了解相关情况后,联合镇纪检监察干部立即向村委会核实了许大爷的情况,并将他的信息和诉求反馈至镇社会事务办。在联合镇多方协调下,许大爷住进了远房亲戚的闲置房中,并为其快速取证、办理相关手续,许大爷次月就领到了“五保”金。
此外,在便民服务中心专设“有不满,找纪检”窗口,由纪检监察干部坐班接访,直接与群众对话,查找干部群众“最不满意的十个单位”和“最不满意的十件事”,着力发现纪律作风、服务态度、工作效能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设“有不满、找纪检”民声回音壁,结合“清廉坝坝会”等形式,定期在回音壁上公开回应,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公开回应。

系统联动“解难题”,点面结合提升质效。不久前,在中江县综合执法局的办公室门前,小南街小学和幼儿园的负责人一边为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送上“执法为民、热情服务”的锦旗,一边由衷地说道:“感谢你们,有效解决了小南街小学、幼儿园师生上下学交通拥堵和安全等问题。”

在这之前,中江县纪委监委收到一项民意诉求,反映中江县小南街小学及幼儿园学生进出的街道,被由流动摊贩自发形成的临时集市挤占,人多、车多,吆喝声、嘈杂声噪音不断,给教育教学造成影响,也给学生安全造成隐患。中江县纪委监委信访室经过研判后随即将该事项交办中江县执法局。
中江县执法局在实地走访两所学校周边并联系学校负责人综合分析后,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凯江六桥设置了一处便民服务摊区,将学校周边路段的临时摊贩疏导至该便民临时摊区。
该举措不仅解决了师生上下学交通拥堵、游商治理、农民贩卖难、群众买菜难等问题,还促进交通、市场等秩序得到良好改善,于是便有了送锦旗的一幕。
民情收集是第一步,办理成效是关键。
对“码上举报”即收即办,减轻群众“访累”,建立完善“码上举报”信访台账,实时掌握群众“码上举报”反映问题办理进度。深入开展重复举报治理“提质增效”行动,每月梳理群众反映3次以上的重复举报问题,以“一函一清单”形式点对点反馈,力促问题解决。
中江县纪委监委还建立领导包案工作机制,按照“属地管理、三级联动”“一人一案、每年一包”的原则,通过对辖区内疑难复杂检举控告进行分析研判,采取“1+1+1”层层包案工作模式,县乡两级纪委联动协作、密切配合,既压紧压实属地责任、主体责任,又推动基层纪检监察组织落实好监督责任,真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一线。
今年以来,中江县纪检监察干部下沉基层一线收集群众反映问题136条,已解决48条,转问题线索2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