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ms > 中新网四川

“90后”青年叶安波:“梁场”里跑出青春“加速度”
2023年12月15日 11:4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15日电(吴平华 董艳秋)钢筋加工、绑扎,模块安装、梁体浇筑,构筑着他的“战场”,翻看参考图、巡查工序……作为中建八局成达万5标安居制梁场总工程师、项目青年突击队队长的叶安波,已从梁场“新兵”逐渐成长为了一名勇挑重担的“指挥官”。

工作中的叶安波和同事在一起。董艳秋 摄
工作中的叶安波和同事在一起。董艳秋 摄

  “这是一个历经两百多年而依旧具有蓬勃生命力的行业……”提及轨道交通,眼前这名“90后”小伙双眼放光,7年的从业经验,5年坚定桥梁建设,他将个人梦想融入时代发展洪流,在交通强国新征程上跑出青春“加速度”。

  梁场,被喻为向施工前线输送物资的“后勤基地”。

  2023年11月16日,中建八局成达万5标安居制梁场迎来了第一个高光时刻——首榀预制箱梁成功浇筑,从此项目正式进入预制箱梁预制生产阶段。但在叶安波眼里,与声势浩大的一线建设相比,这里更像是无起伏的生产线,固定化的程序则需要更加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路。“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只有踏踏实实做好小事。”他说。

  2016年,24岁的叶安波从西南交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正式毕业。初到梁场,只有钢筋、模板、混凝土编织而成的简易“战场”,这让憧憬着先进铁路技术的他倍感失落。

  坚信“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的叶安波,促使着自己沉稳了下来。“这是一个有限的空间,但我们可以大有作为。”叶安波直言,在职能板块最为集中的梁场,“新兵”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学习和了解到各种工序,锻造系统化思维,从而在短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成长。

  怀揣赤诚之心,躬耕“后勤基地”,这名青年党员用工匠精神静心钻研摸索,在归零中不断总结,在总结中不断进步,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做好各项工作,时刻不忘以合格的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从见习生已成长为一名梁场总工程师。

  春去秋来,夏尽冬至,叶安波在成兰铁路松潘制梁场看到了高原“天路”如何建成,在老挝琅勃拉邦梁场见证了“友谊之花”在中老铁路上绽放,如今继续深耕这片沃土,叶安波继续带领着团队奋力打造着脚下这座川渝沟通的“新桥梁”。

  从办公室的窗内向外望去,“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大字在战鼓正酣的建设现场中熠熠生辉。如今,铁路建设已从“制造”向“智造”逐步迈进,人拉肩扛的建设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式。

  “我们正面临着项目管理年轻化和劳动从业人员老龄化的矛盾。”在叶安波的蓝图中,“智慧梁场”是基建行业必不可少的趋势。

  构建智慧未来,叶安波每日奔走在工地的各个角落,争做朝夕的奋进者,从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送走日暮的最后一道晚霞。“只有扎根现场,才能了解需求。”对于叶安波来讲,智慧化的建设需要从实用性出发。为此,他带领着团队扎根生产一线问需问计,直面建设痛难点,啃下推进智慧建设中的“硬骨头”,努力打造智慧梁场,对预制梁施工产生的相关模型数据、质量数据和施工过程进行统一管理,从而达到从源头到投用全程智能化,并且减少人工投入、降低安全风险、提高施工质量的目标。

  数智赋能交通新基建。如今,中建八局成达万5标安居制梁场已形成液压端模专利,成功打造出自动养护喷淋系统,获得了多方的认可。“接下来,我们将计划自己研究钢筋加工厂房钢筋自动转运台车、养护喷淋循环用水系统。”描绘蓝图,叶安波坚定道,将通过在硬件方面的改进和专利软著等软件方面的提升,成功建成智慧梁场。

  放眼望去,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便捷高效的铁路网,密集交错的航线网,交通强国的未来徐徐迈进。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像叶安波一样的建设者,正在以热血青春和不懈拼搏共同镌刻着新时代的丰碑。(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