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ms > 中新网四川

乐山:“烟火火”守望邻里情
2024年09月25日 10:5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5日电(高宇帆)近年来,围绕乐山“近邻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乐山市各党建联盟单位纷纷响应,基于“烟火火”便民服务平台,各党建联盟单位紧扣自身职能,提供各种便民服务,打造出了线上线下一体化、集“生活服务、便民惠民、咨询查询”等功能于一体的“近邻社区”数字化平台,构建起了“邻里守望”熟人社会。

家边超市。乐山市烟草专卖局供图
家边超市。乐山市烟草专卖局供图

  “7栋二单元的张哥需要矿泉水。”“3栋一单元的李婶需要一袋米。”“小区门口的茶楼需要茶叶。”……自打加入“烟火火”后,每天徐宏霞的手机总会响个不停,里面不时弹出的购买信息既让她忙碌,更让她的生意蒸蒸日上。

  徐宏霞是乐山中心城区时代青江小区内家边超市的经营者,80平方米的店铺既是一家人重要的收入来源,也是小区居民日常用品的主要供货地之一。

  时代青江小区能容纳近4000家住户,可同时入驻商户400户、写字楼600户。面对庞大的客户群体,徐宏霞最开始却并未吃到“红利”。

  “小区周边各类超市多,竞争大,加上大型商超‘吸’走了主要客源,要干好我们这种小区超市并不容易。”回想当初,徐宏霞也曾深感压力。

  改变来自“烟火火”便民服务平台,这个由乐山市烟草专卖局牵头建设的党建联盟平台让她和小区居民有了不一样的感情。

  走进家边超市,一处几平方米的空间并未摆放货物,而是放着条桌和凳子,专供客人休息,条桌上还摆放着书籍、杂志、雨伞、简单的应急药品,以及供顾客免费加热的微波炉,墙上“免费提供”几个字既显眼又温馨。

  “这些东西都是‘烟火火’提供的,就为了方便大家。”徐宏霞边说边指向超市门口的“烟火·家”党建长廊说,“晚上空闲时间,来这里休闲的人很多。”配合着“送货上门”服务的开展,徐宏霞的家边超市慢慢成了小区居民的生活伙伴,在给居民提供便利的同时,生意也红火了起来。

  再后来,其他“烟火火”党建联建单位也加入了进来——“烟火火”小程序开通线上商品及便民服务;工商银行提供的双面屏收银机让店铺实现数字化经营;中国电信在家边超市设置的宽带安装、维修联络点方便居民办理……

  “不用跑远路,就在家门口,老人小孩也能过来办理,我们小区比别家方便太多了。”随着徐宏霞超市能够为居民们提供的便利也越来越多,小区住户对家边超市的友好度和“粘合度”也跟着一路提升,“现在有些住户出远门还会将钥匙交给我,让我帮忙喂宠物、看家什么的,相互之间有了充分的信任,不是亲戚胜似亲戚了。”

  乐山高新区的大渡河府小区内,昊洋便利店的老板李松林已经习惯了忙个不停的生活。他的手机隔几分钟便会响起铃声,打开全都是小区居民发来线上订货的消息,然后李松林便会推着他的小推车在店铺里来回奔走,完成顾客要求的配货,再让专门的人送到顾客的家门口。

便利店老板正在为顾客配货。乐山市烟草专卖局供图
便利店老板正在为顾客配货。乐山市烟草专卖局供图

  大渡河府是乐山高新区一个开发时间不算太长的小区,作为小区里唯一一家商品种类相对齐全的商店,昊洋便利店成了居民们日常生活用品的重要购买点。

  但李松林仍不“知足”,紧接着又瞅准了小区内承接快递收寄业务这块空白,与“烟火火”党建联盟合作共建成了小区首家邮政驿站,并顺势成为“烟火火”便民服务点,为周边居民提供共享雨伞、通讯代办、户外劳动者驿站、休息饮水等贴心服务。

  “做这些能增加我店里的人气和收入,现在小区入住率还不太高,等到时候居民多了,生意肯定比现在更好。”谈起未来,李松林抱有很大希望。

  杨周的店铺开在世豪广场金街一带,地处商圈,店里摆放的一台打印机可以说是镇店之宝,正因为这台打印机,当初杨周商行才得以起死回生。

  彼时世豪广场一带商圈建设尚不完善,经常有附近的上班族上门询问哪里能打印文件,杨周抱着引流的想法自行购入了一台打印机,只不过却拆掉了上面的扫码付款标志。当问起时,杨周只是摇头,“从开始就没有想过靠这个挣钱,能帮到大家就好。”

  打印机正式“上岗”后,前来打印的顾客也会捎一些生活必需品,杨周商行的生意逐渐好转。

  随着店铺人气越来越旺,消费者的需求也更加多元,杨周顺势加入了“烟火火”便民服务点,除了免费打印外,还为周边居民提供雨伞借用、休息饮水、快递代收等各类便民服务,杨周还在店铺外拉了个插线板,免费提供给外卖骑手或路过的人让他们给电瓶车充电。

  如今,他成为了附近居民们最信任的老板,经常有人买完菜因为有急事,把东西放到杨周的店里拜托他先照看一二。东西最多的时候,杨周店里一半的空间都会被挤占,然而他却一点也不闹,反倒开玩笑道:“你看我这店,一半是我的,一半是别人的。”(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