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ms > 中新网四川

纳溪:构建“三级包保+十户联保”防火体系 打赢森林防火攻坚战
2025年08月25日 12:5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5日电 (胡小燕)持续高温晴热天气,让泸州市纳溪区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面对“烤”验,该区以“防”为要、以“备”为先,通过强化责任落实、细化防控举措、优化应急准备,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责任“沉下去”,防控链条无缝衔接

  “张大爷,您看这玉米地挨着松树林,秸秆一烧火星飞过去就麻烦了!来,我帮您把秸秆捆起来运到指定堆放点。”8月17日,天仙镇黄家村护林员陈国富顶着40℃高温在林区边缘巡查,发现村民正准备焚烧玉米秸秆,立即上前劝阻并主动提供帮助。这是该区兼职护林员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像这样的护林员,全区共有116名,他们每天穿梭在林区,是守护青山的第一道“流动哨”。

  为避免责任“悬空”,纳溪区构建“三级包保+双随机督查”机制。区级层面,包保区领导带头深入一线督查,高火险期每月至少开展2次下沉督导;镇级层面,白节镇推行“包片到山头”制度,镇干部随身携带《防火责任清单》,对照林地面积、重点人群等12项指标逐项销号;丰乐镇则强化“党员联户”,89名党员与林区农户结成对子,签订《联防责任书》,确保责任到村到户。

  制度是基础,督查是保障。“督查组搞‘突然袭击’,就是要看到真实情况!”区森林防灭火专职副指挥长赵跃说。仅7月份,就开展专项督查11次,发现并整改问题286个。

  “杂草过高必须立即清理,这是林长令。”区级林长在巡林中发现问题,当场下达整改指令。

  与此同时,林长制效能也在此过程中充分释放。白节镇党委书记、镇长作为镇级林长,创新“巡林+宣传”模式,在竹海景区带队巡林时,同步向游客发放防火宣传资料,日均覆盖游客300余人次;丰乐镇村级林长装备齐全,在“徒步巡林”中随时应对险情,该镇石通村支书李兵就曾在巡林时,用随身砍刀清理隔离带、灭火器扑火,及时处置了一起村民祭祀引发的小火情。层层示范带动下,防火责任真正落到山头地块、人头户主。

  措施“实起来”,源头管控精准有效

  责任的落实为防控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而精准有效的源头管控措施,则进一步织密了森林防火的安全网。

  “大姐,火种绝不能进山!我们准备了鲜花,心意一样诚。”守好进山入口是第一道防线。在大渡口镇林区临时宣传点,工作人员屈炳章正耐心劝导村民。

  在火源管控上,该区在林区主要入口设立10余个临时检查站,严禁一切火种进入林区。组织护林员、志愿者等力量,加大对林区周边的巡逻力度,重点排查祭祀用火、农事用火等风险点。

  防火力量如何直达最末梢?“十户联保”机制给出答案。大渡口严格落实“十户联保”工作,每个村推选30余名组长负责宣传排查。

  “老李,林边烧荒太危险,快停下!”民生村村民刘朝贵发现邻组村民违规用火,立即在“联保微信群”上报。村应急队15分钟火速赶到处置。事后,该联保组集体承担了200元防火宣传基金。这种“邻里守望+集体担责”的模式,让防火意识深植人心。

  宣传教育则力求“精准滴灌”。对老人,“铜锣宣传队”用方言快板讲防火;对学生,开设“森林防火课”布置家庭作业;对企业,签订承诺书并组织培训。东升街道网格员还为独居老人制作“防火提醒卡”,贴在灶台、床头。“天天看到,想忘都难!”一位老人指着卡片说。分众化传播,让防火知识入脑入心。

  准备“足起来”,应急处置快速高效

  预防是盾,应急是矛。面对可能出现的火情,纳溪区着力锻造快速高效的应急处置能力。

  “水泵压力正常,水带连接无误,准备出水!”7月29日,白节镇森林防火物资仓库前,专职消防员正在进行装备测试。在这座标准化仓库里,各类防火物资分类码放、标签清晰(编号+责任人+检查记录),时刻处于战备状态。开展的“森林防灭火扑救实战演练”中,从火情上报到队伍集结、火势控制,全程仅用38分钟,应急处置能力得到充分检验。

  为确保物资“调得动、用得上”,纳溪区实行“梯次化”储备布局。村级仓库配备轻便器材,保障“最初一公里”自救;镇级仓库储备专业设备,支撑区域救援;区级仓库则备有无人机、消防水车等“重器”。

  此外,该区坚持“平战结合”建强队伍,13支镇级半专业扑火队24小时备勤,配备个人防护装备和北斗终端,高频次实战演练;138支村级扑火队由青壮年村民组成,农闲练兵,农忙待命。

  高温依旧持续,纳溪区的森林防火工作仍在紧张有序推进。从护林员晒得黝黑的脸庞上的汗珠,到防火物资仓库里锃亮的装备,再到监控屏幕上不断切换的林区画面,处处体现着这座城市守护绿水青山的决心与担当。(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