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华西都市报

四川“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第三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2023年02月15日 09:20 来源:华西都市报 编辑:曹惠君

  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20个中央一号文件。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带领团队历时23年的攻关成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写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这是该技术继2020年、2022年之后第三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也是四川省首个三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加以推广的农业技术模式。

  文件明确要求,今年要“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集中支持适宜区域、重点品种、经营服务主体,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去年,杨文钰率团队成员克服罕见高温干旱等困难,在全国多地创造了大面积可推广、可复制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示范典型,全程机械化与推广示范的深度融合取得突破。团队顺利完成了农业农村部制定的在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1510万亩的目标任务,并且超额完成推广至1640多万亩,四川完成推广375.4万亩,基本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为国家粮油安全作出贡献。

  面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的“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杨文钰表示:“中央进一步决策部署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同时尽量挖掘扩大面积的潜力,方法之一就是选育耐盐碱大豆品种,在盐碱地种大豆。我国有盐碱耕地1亿多亩,全部种上可提供1200万吨产能,但仍有7800万吨的缺口。”

  他解释,通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稳粮增豆,一地双收,来弥补这一缺口,既可稳定玉米产能不减,又可每亩多收大豆100公斤以上。但2022年是技术推广的第一年大面积种植,经验不足,技术到位率不高成为影响带状复合种植产量和收益的核心因素。杨文钰表示,今年团队的重要任务就是加大面对面培训和面对面田间技术指导,同时继续建设高标准示范片。

  杨文钰团队透露,今年将在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2000万亩,四川省达到480多万亩。全力打造更多高产示范片,争取带状复合种植下的玉米产量基本不减,大豆产量达到每亩120公斤以上,核心示范片大豆产量争取达到每亩150公斤以上。

  胥棲梧 记者 赵奕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