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中国网

宜宾高县嘉乐镇:人民村持续深化“约法三章”工作机制推动乡村“善治”
2023年10月19日 10:24 来源:中国网 编辑:曹惠君
人民村航拍图。嘉乐镇人民政府供图
人民村航拍图。嘉乐镇人民政府供图

  近年来,四川省宜宾市高县嘉乐镇人民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在民生、民情、民心上持续发力,持续深化“约法三章”工作机制,进一步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大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约民生强产业书写基层“共建”新文章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该村建立“财政补贴、企业补助、集体经营、二次分利”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共育+仪评+蚕农”的模式对蚕农兑现补贴,村集体公司领办小蚕共育工厂和大蚕养殖工厂7座,2022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42.5万元,该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5万元。

  持续优化技术保障。该村引进新品种、新品牌、新业态、新机具、新模式“五新”产业辅助体系,以创建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采用新建、改建相结合方式提升桑园质量。主动向省蚕研所、省农机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借智借力,投资300余万元,建立专家工作室,聘任专兼职技术人才20人,建立“专家团队+蚕技站+共育室+技术员+蚕农”的技术服务体系,建成小蚕共育室10间、大蚕标准化厂房6个、桑海乐园、蚕桑文化体验馆。

  强力推动产业升级。该村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全程社会化服务,重构生产经营模式,成立“蜀南桑海”蚕桑现代农业园区服务中心,引进宜宾蚕宝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天蚕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高县润农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8家公司入驻,围绕蚕桑产业做好延链、补链文章,打造天蚕湖农旅融合示范区和蚕桑产业综合开发园,实现桑果酒、桑枝菌、桑叶茶综合利用,有效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完善蚕桑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天蚕湖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嘉乐镇人民政府供图
天蚕湖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嘉乐镇人民政府供图

  约民心强保障谱写基层“共治”新乐章

  建强队伍,提升治理拉力。该村建立“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聘用+人才吸返”体系,通过“党员+优秀农民工+村组干部+产业能人”的人才递进培养模式,引进规划、产业、技术等各类人才10名,吸纳返乡人才24名,发挥“能人”示范引领作用,为乡村治理提供人才保证。

  深挖文化,激发治理动力。该村深挖“忠孝爱和”蚕桑文化,将蚕桑文化与传统文化深入结合,开展“我为家乡代言”系列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群众主动讲好本地故事,依托“南丝路风情文化街”“蚕桑文化广场馆”“蚕桑研学基地”等载体,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提升村民文化涵养,真正激发村民自治动力。

  示范带动,凝聚治理合力。该村强化党建引领,建立“村—片长—组长—网格员”四级联动治理机制,完善“一约五会”制度,定期开展“摆乡情农门阵”“亮家规晒家训”“评忠孝榜样”等活动,开办“读书课堂”“田园讲堂”“新风课堂”三个课堂,让群众成为决策主体、管理主体、监督主体,改变群众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看客”角色,吸引群众主动参与到集体事务中来,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志愿服务大赛合影。嘉乐镇人民政府供图
志愿服务大赛合影。嘉乐镇人民政府供图

  约民情强服务调制基层“共享”新配方

  持续深化“一站式”便民服务。该村坚决落实好“一站式”便民服务要求,梳理制作医疗保障服务、民政事项等8个栏目20个事项办理流程“一卡通”,在集中安置点、重要路口等人员密集场所广泛张贴宣传,坚持“马上办、一次办”,据了解,今年已累计为群众办理企业注册、医保缴纳、政策宣传等方面的民生实事500余件,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群众“最多跑一次”。

  大力开展“订单式”代办服务。充分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站等平台,整合村组干部、在家党员、乡贤人才等资源力量,组建“小骑手”便民服务队、“支客师”红白理事队、“传家宝”文艺新风队等七大服务团队,菜单式列出服务内容、责任人、联系方式等,推行群众下单、服务队接单、上门代办的工作模式,为群众提供医保代缴、企业代办等上门服务150人次。

走访现场。嘉乐镇人民政府供图
走访现场。嘉乐镇人民政府供图

  不断完善“立体式”保姆服务。建立“镇—村—组—网格”四级包保联系机制,完善“三色随访”制度,登记重度残疾、留守儿童、独居老人等“红色户”61户,由组干部进行“周随访”,时刻关注生产生活;登记重病人员、脱贫边缘人员、三四级残疾等“橘色户”60户,由党员中心户进行“月随访”,加强动态监测预警;登记收入稳定、致富能力强等“绿色户”30户,由村干部进行“季随访”,做细做实“保姆式”服务,当好群众身边“暖心人”。(陈艳 彭睿)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