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具体体现,彰显了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人民情怀。只有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才能获得推动个人进步和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以人民群众批评为镜,诠释共产党人的担当和责任。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就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既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又自觉接受人民群众批评监督。群众的批评就好像一面镜子,倾听群众呼声,勇于直面批评,是党员干部必备的党性修养。党员干部要学会放下思想包袱,用虚怀若谷的胸襟对待群众的批评,勇于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善于站在群众的立场思考问题,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的担当和责任,把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做得更好。
以人民群众监督为绳,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监督既是党的性质和宗旨永不褪色的重要保证,又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形式。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参与、监督、评判管党治党和党的建设工作,对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权力正确行使,防止和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确保党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意义重大。作为党员干部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要深入基层,直面民生难题和群众诉求。把向群众敞开心扉、坦诚相待,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把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当作看家本领,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在工作中接受群众的监督。
坚持人民至上,把群众利益摆在工作首位。为民服务是宗旨,为民谋利是关键,群众满意是初心。群众的批评与监督是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和鞭策,党员干部不能恃权凌驾于群众利益之上,要重视社情民意的表达和回应。要善于听取各方意见,集思广益,不断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还要放下架子,主动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从群众的批评中查找工作差距,反躬自省,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务群众。
作者:万怡
供稿:成都市武侯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来源:中国西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