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万千气象看四川” 探访全国首个跨省域省级新区
2024年06月06日 11:2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6日电(王爵)近日,以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主题的“万千气象看四川”二季度集中采访活动在广安启动。仪式结束后,中央媒体驻川单位以及省级主流媒体记者代表们前往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的省级新区——川渝高竹新区。

  媒体记者们来到川渝高竹新区的制高点胡家梁子观景台处,一块界碑,一面是四川广安一面是重庆渝北。据了解,川渝高竹新区规划面积266平方公里,其中广安市137平方公里、渝北区129平方公里,设在四川邻水县和重庆渝北区交界处,紧靠重庆中心城区,属“重庆半小时通勤圈”。目前建成区面积6平方公里,主要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都市近郊现代农业“2+1+1”产业体系,工业产业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其中80%企业来自重庆,90%产品为重庆配套。

  据悉,截至目前,川渝高竹新区入驻企业已达205户,投产89户,汽车零部件企业占主导,形成配套产业集群,2023年规上工业产值达到58.55亿元。

  媒体记者走进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采访。王爵摄
媒体记者走进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采访。王爵摄

  在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据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主任潘缙生介绍,高竹新区横跨川渝两省市,分界线两侧,仅税费方面,两地的政策差异梳理出了118项。随着新区建设提速,企业相继入驻,为利企便民,全国首个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也逐渐完善。在探索打破行政壁垒、层级界限和空间分割的道路上,始终思索着该如何前行。目前已对50项税费政策执行口径达成一致,剩余68项正逐步统一。目前,川渝高竹新区已实现了智能填单机等智能终端一应俱全,纳税人可以实现自助办税、发票申领、发票代开、智能填表、一体办税等体验。以往需要重庆、四川两头跑的纳税业务,现在一个大厅就能完成。

  当日下午,媒体记者们来到位于广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玖源新材料项目、诚信新材料钛系列产品项目、利尔绿色植保系列项目、和邦生物双甘膦项目,现场处处呈现出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场景。

  媒体记者在位于广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利尔化学产业园采访。王爵摄
媒体记者在位于广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利尔化学产业园采访。王爵摄

  在利尔化学产业园,当记者问到广安利尔化学有限公司当初为什么选择广安时,广安利尔化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荣臻介绍说,是因为企业最看重的是一个地方的政府服务环境,广安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位置,这里园区规划好,整个产业链比较完善,政府服务又很到位,有较好的产业发展生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给园区带来的各种利好和突出成效。

  据了解,该园区总占地面积2100亩,一期项目占地约400亩。其中:年产1000吨丙炔氟草胺项目和年产3000吨草铵膦项目已于2018年8月建成投产。作为广安新建的“四个百亿项目”之一的利尔绿色质保系列项目总投资118亿元,占地1206亩,2023年一季度开工建设,预计2025年建成投产,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产值180亿元,纳税36亿元。届时,利尔公司在广安总投资规模将达155亿元,年产值将达250亿元、年税收40亿元以上。

  岳池经济开发区。岳池县委宣传部供图
岳池经济开发区。岳池县委宣传部供图

  6月4日,媒体记者来到位于岳池经开区的医药健康产业园。据介绍,目前,岳池医药健康产业园医药企业已达64户,拥有药品品种370余个。在抗感染、抗肿瘤等领域拥有一批特色优势产品,产品已经出口欧美、日韩、俄罗斯等海外市场。

  借助“双圈”建设的契机,该园区与重庆国际生物城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挂牌成立四川岳池绿色原料药飞地园区,并且与12家重庆医药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岳池经开区投资服务中心主任邓海表示,目前,岳池园区已承接21户成都医药企业落户,转移药品品种145个,引进成都籍管理人才296人、技术型人才581人,形成了政府、企业、人才多维度交叉式合作机制。如今,该园区医药企业与成渝地区企业的精准对接、配套协作,建立起了完善的跨区域上下游产业链,促进着成渝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盛毅说,广安如何主动接受成都和重庆都市区两个大都市圈的辐射?可以利用高竹新区这样一个平台,探索深度融入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利用毗邻重庆都市圈的地位,以当好产业配角为突破口,如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卫星城,融入成都,则从特定的产业协作入手,如岳池,寻求与成都的优势互补,让研发在成都,生产在岳池的思路落地。除产业外,以后广安还可以从公共服务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多角度,全方位融入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之中。(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