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3日电 (张平 孙伟)12日,在达州市宣汉县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肉牛养殖基地,只见一头头蜀宣花牛整齐排列,从栏中探出头来,饲养员正开着撒料车,将混有秸秆的草料投放在食槽内。
作为四川农区养牛第一大县,近年来,宣汉县为破解盆周山区秸秆饲料化利用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缺乏、主体培育不强等难题,以秸秆饲料化为重点,全域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现了肉牛养殖与秸秆饲料化利用有机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预计今年全县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15.78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居全省前列。秸秆资源的饲料化利用,在宣汉走出了乡村振兴绿色生态的新路径。
“近年来,我们不断强化秸秆饲料化利用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收储运道路、高标准农田,以及完善电力设施和补贴收储运设备等措施,我们为秸秆饲料化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宣汉县农业农村局饲草饲料工作站站长向世忠说。
据了解,宣汉县创新性地构建了“1+37+N”模式,即1个县级秸秆综合利用服务中心、37个乡镇秸秆收储运站和遍布各村的“N”个秸秆收储加工点,形成了完善的秸秆饲料化利用服务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显著提升了青贮饲料的标准化收储加工能力,还有效降低了循环利用成本,推动了秸秆的就地高效转化。
为破解秸秆销售难题,塔河镇创新性地提出了“镇级统筹+村集体、专合社收储转运+牛场包销”的运作模式。在“自主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动员辖区内的规模养殖场与村集体、农业合作社签订青贮饲料预购订单,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各村依托集体经济组织、农业合作社的力量,有序开展秸秆的收储、转运、加工等工作,确保青贮饲料质量达标,直接销往辖区内的牛场。同时,镇党委还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对完成收储任务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合作社给予奖补,进一步激发了各方参与秸秆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据了解,宣汉县按照“养殖+利用”相结合原则,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构建了“秸秆收储-就地加工-青贮转化-本地供销”的综合循环利用模式。推动加工利用主体与70家养牛场签订销售订单,建成秸秆养牛示范场28个,带动100余家规模养牛场开展秸秆饲料化利用,年新增出栏肉牛2万头以上,实现综合产值10亿元,增长20.3%。
在宣汉,秸秆饲料化利用不仅是一项环保举措,更是一条农民增收的新途径。百草香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合作社通过租用大城镇瓦窑村的厂房开设农作物加工厂,不仅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带来了稳定的租金收入,还提供了大量临时务工岗位,吸纳了百余农户就地就近就业。
“我们中心从农户和种粮大户手里收购秸秆进行集中加工,每年可生产7000多吨裹包饲料。”宣汉县百草香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彭达开说。
近年来,宣汉县建立“村集体+主体”“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将秸秆收储点租赁给市场化主体运营收取租金方式,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秸秆收储点获得收益,群众参与务工实现增收。
截至目前,宣汉县在大成镇瓦窑村、黄金镇太平坝村、塔河镇大店村、渡口乡龙潭村、峰城镇龙泉村共发展5个村集体秸秆收储点,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0万元,务工群众人均增收达4000元。
随着宣汉县在秸秆饲料化利用领域不断探索与创新,一条绿色生态、多方共赢的乡村振兴之路正逐步铺展。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秸秆不再是废弃之物,而是转化为肉牛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为养殖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农民开辟了增收的新渠道。(完)